在上周的经课到了可6:1-6,不可避免地会谈及信心的话题。就可6:1-6而言,虽然看上去唯有信心才能使人真正认识耶稣,但我们实际没办法得出这样一个应用:我们要有信心。
当我们按照罗12:1-2的要求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时,不是仅仅指我们的肉体,乃是指我们的整个人(包括肉体以及灵魂,或身心灵)都属于了神,都要为神的荣耀而活。
如果我们清晰了忍耐等候与积极行动的条件,那么就应当不会再有因为自己信得不好而犹豫不决,因为自己可能出错而深感恐惧的事情了
可是当人们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而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时,则会导致人们对信的看法是模糊的。于是,就相当于马后炮、墙头草,说了等于没说。
如果感受不到压力,怎么会有动力呢?道理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没有压力也可能是诸事平衡,享受其中。而许多时候,全职们外表云淡风轻,内心可能早就五味杂陈。甚至,家里一地鸡毛,无处(顾虑、羞愧、迷茫)述说自身的压力。
我们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就被一些传统观念所影响,以致于我们架构出了一套错误的、甚至使人缺乏自由恩典的神学教导。
我们期望新的植堂不要重蹈过去的覆辙,我们期待年轻人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捆绑;那么,我们对新的定义为何?什么是我们看中的品质或品格?如果我们要训练一位年轻人,那么要把他/她带到何方?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信仰。世界各大宗教都有所影响,有外来的、也有本土发展的;有的被大家所认可接纳,也有的产生过很多邪教。但是在一个推崇无神论为官方主流意识的社会里,大部分人们所认识的宗教都像是在云里、雾里。
只有一个信仰的观念看起来是狭隘而偏激的,但如果人们仔细了解各个宗教的教义就会发现不存在所谓的“万法归一”。
一个信仰里可以没有神的存在,如:佛教(虽然很多人会认为为佛就是神);但若是神存在,那么神就应当是一位超越的存在。神的超越是指神的存在不会依赖于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曾经有人建议我换到一个遵行传统的教会,而不要在一个礼拜没有太多仪式感、没有一点历史痕迹的教会里继续呆下去,需要出去看看其他教会优秀的地方。
许多时候,有一种感觉,在信仰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是畏首畏尾的。难怪加拉太书要谈自由,即使多年的信仰生活之后,许许多多的人依然没有活出自由。
永生包含了人们对神国的期待以及更多的恩惠,可能是约翰福音用于区别和更新传统对神国概念所做出的强调。
作为一间年轻的教会,我们不是大家通常以为的样子,也不想成为那个样子。。
从15年开始,我们实际就在有意识地尝试小型化教会。渐渐地,随着政策压力的加大,大家也逐步地接纳了这种方向。
在“持续努力,变平凡为非凡”一节里,作者告诉我们人具有巨大的“隐藏”潜力,是一种对人心的激励。
作者说要“倾听工作现场的‘神灵之声’”,这是帮助我们改变和成功的方式。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今日经文:利5;诗3、4;箴20;西3
以前不是全职牧会,估计也不会全职牧会,在服侍神的事情上有多种可能性。不过如今既然接近于全职牧会的形态,也会多思考一下全职牧会者如果要生存下去,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会规模。考虑这个规模是因为,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全职牧会者的收入来源不应是在所牧养教会以外,至少主要的收入应当来源于所牧养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