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桃林
生态农业中的坚持与改变
这两天参加一个切实为了乡村正兴做事的工作坊,见到一群做生态农业的人。他们产出没有化学农药、没有化肥的优质水果,让水果重新回到水果该有的优美口味和安全健康。于是,对比之下就会发现,人们在超市里吃到的水果,可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化学农药和化肥浸淫之下生长出来的。由于经销商的缘故,卖相一般都不错,但是口感可能已经和原来的水果相去甚远。所以,当你吃水果时,你不会觉得美味,甚至会厌恶这种水果。可是,这并不是水果原本的样子。
生态水果除了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外,还有一个要求是不使用除草剂。除了除草剂是化学产品外,保留杂草也可以营造生物的多样性,让土地温度变化不至于剧烈。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可以让水果的生长有更丰富的环境,达到健康美味的效果。然而,在果农以往使用农药的经历里,用除草剂除掉杂草被视为一种科学的进步。因为杂草会争夺果树的营养,可能会影响水果的产量。不过随着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年限增加,除草带来的增益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一方土地的优势特征已经被化学农药和化肥取代。而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成本并不低,如果市场价降得太多,就会收效甚微。
今天正好参观了两个桃树林,分别是两个不同的生态水果合作农户。一户完全按照要求没有除草,合作多年收入增加明显。另一户才开始合作,虽然同意不使用除草剂,但还是坚持用人工把草铲掉。从桃林这里,我们会发现,人的改变往往是困难的。人们习惯于以往的经验,较少地用一个整全更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人们许多时候都是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旧酒。总是按自己的经验来掌握未来的变化。这种状况并非全是坏事,人类历史的发展似乎总是证明这一点,人类是在旧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进化为新的样式。瞬间全然的改变几乎都是毁灭性的伤害,让人无所适从。然而,它的坏处也相当明显。如果旧的已经完全坏透了、不适用时,那么就必须全新的开始,否则新的会被旧的拖垮,使人们失去对新的信任。就像化学农药和化肥长期使用下产生的除草观念,看起来并不适合优质生态水果的种植。
但是,如果农户坚持如此,那么也只有向其妥协。因为农村这个场景里,农户是第一生产者,为了长远的合作首先得保障对农户的尊重,只有尊重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在保证不使用化学制品的前提下的妥协也算是暂时可以接受的选择,让最终的产量和品质来见证未来吧。所以我们能看见两片桃林的同时存在。
可能任何场景皆是如此,好的、先进的东西不一定适用,即使适用也不一定会被立刻的接受。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尊重对方的不同坚持成为关系的前提。
又如人们对待权威的观念,也像这两片桃树林。在传统的底层生活里,勇于反抗与对峙,的确会带来妥协和利益。不过这在福音里,实在是一个把自己和权威对立起来(好像树立仇敌)的事情。对待权威时,还有一种做法是公关/交流/协商。在民主政治里,公关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行为,法律总是在不可调和之时的选择。甚至在许多商业纠纷中,诉诸法律的目的也是为了调解、谈判。在职场里,多和领导沟通交流除了可以解决问题,也有利于职位的晋升。一味对抗、埋怨领导,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自己在“义愤填膺”中辞职。对于我来说,第一次产生公关的观念是因为看了美剧纸牌屋,在其中政治并非只是辩论、投票,其背后存在许多公关行为。这带来一些妥协、交易,被以往的我视为“走关系”的要不得伎俩。在传统的底层教育里,只要自身过硬,就不屑于走关系、也不需要走关系。显然,这一方面并不符合民主政治的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圣经的教导。
虽然许多公关行为常常伴随着不公义的交易、贿赂,但正义的公关行为却是圣经所提倡的。一方面,正义的公关是一种不把对方视为仇敌的行为,直接对抗往往会拉爆双方的关系。在逐步走向一个彼此对立的关系时,恐怖的情形是其逐渐对立的过程可以被意识到却无法被改变。因为双方都可能陷入争执的情感、氛围里无法自拔,更有甚者是有一种人在江湖不得不如此的被动。不单单是自己,还有周围的人会推着自己越来越“刚强”而对立。另一方面,圣经明确教导处理得罪自己之弟兄时的方式:先私下交流。这样能解决矛盾冰释前嫌是最好的,最后才是诉诸教会的审判。当然会有人说这是指教会的弟兄姊妹,并不一定适用与针对教会以外的人。但是,若我们从大使命的角度出发,把人们看作是“潜在的弟兄姊妹”,是否可以先交流沟通呢?并且这样的交流常常是一个与陌生群体建立关系的机会。这也符合公关本质的内容,就是与其他人或主体建立关系。通常人们所说的要在关系中传福音,其实就是带有公关的色彩,各项事工的开展也是如此,都离不开关系的建立。那为什么我们在面对权威时会变得敏感,而容易形成对抗呢?这可能和自我认识有关,没有足够自信,或是没有这方面的认识。亦或者是用激烈的对抗行为来掩盖对权威的惧怕,用对抗来“定罪”对方,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
公关其实也并非是现代的概念,在古代就早已存在,只是可能在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里,人们潜移默化地会忽略它并选择/学习了斗争式的解决办法。其背后所带着的可能不只是一个问题的原因,更有诸多过往经历所产生的情绪发泄。另一方面,权威的高压、骄傲也带来公关/交流的不顺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直接进行公关/交流。这也在国内国外的场景中被体现,所以第三方的公关公司就应运而生,也开始从国外向国内发展。在我们的习惯中,类似的行为被称为“托人”、“找关系”,往往和送礼、贿赂相联系,被正义的人视为可耻的行为。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情形可能十之八九,但也并非全部。对于主体之间的公关常常会伴随利益的交换、妥协,个人之间因为参杂着人情世故的原因也不一定完全如此。通过交流,人与人之间可以形成默契、共识和理解,也是建立关系的途径。
所以,当代的人可以不用在两片桃林中纠结,不用在被一些过去的“好方法”所拖累。无论是个人关系、职场或是教会内外都可以有一个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来就硬碰硬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邪恶挑起的邪恶。特别是面对权威时,受伤的总会是弱者。但抗争也不应被放弃,应当是保留至最后的权利。若有人跳过沟通而直接对抗,也只有尊重其意愿,准备好最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