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205|心理战

2024-2025麦琴读经计划,记录每天读经的发现、收获或感动

字数统计:

Page content

邀请你加入『麦琴读经计划』读经计划,打开微读圣经APP,点击计划页面右上角的 + ,输入计划号:4982978

此系列非正经释经;但是,灵修也可以有一些想象

今日经文:士7;徒11;耶20;可6

士7

一个奇怪的选人,让极少数人出战以彰显神的大能。基甸当然是害怕的,所以按照神的建议和自己的仆人先去看了一眼。

战争是个奇妙的事情,未经战争的我可能很难明白其中得胜的缘由。如果神做事很多时候也会遵循世界规律的话,在这场胜利中神是如何使基甸得胜的呢?恐惧的心理成为了在战争中米甸人的弱点,突然的号角可能加剧了恐惧,只是为何会自相残杀?如果是溃散而逃还可以想象为是半夜中四围号角和火光带来的未知恐惧,误以为是被许多敌人围困。

那只能说明米甸军队本身就是杂牌部队,并不是一个整体。当恐慌时,就相互以为是敌人了,士7:12节证明了这一点。于是,这是一个经典的以少胜多,其利用敌人心理的胜利。

那么从这个事件给了人什么样的启示呢?

  1. 耶和华足智多谋,善于利用具体敌人的弱点。所以多多向神祷告是对的,神可以查验到人所不知道的问题。
  2. 心理战也是得胜的方式之一。那么米甸军队的担忧也转变了基甸内心的害怕,当基甸不再害怕时,通过加剧米甸军队的担忧而获得胜利。所以,在如今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四处寻找各种“大师”的时代里,靠主刚强看起来也是一个美好的见证。
  3. 团体内部要有统一的标识,避免在惊慌失措时内部混乱。战争可能需要统一制服和识别口号,而在一个组织的日常运作里,可能是需要应对危机的预案、规范流程。思想上的统一以避免外来不对称信息所造成的恐慌。

徒11

(另见《读经011|恩典》

3节的“你竟然……”成为一个对当今教会的讽刺,许多偏执的教会就是如此生动的言语,算是另类地符合圣经了吧。

23年9月的时候,去到西安,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事件,让我看到了恶心的“门徒”们。最近又听说还恶人先告状式的散步谣言,像极了小孩子打架打输了,就开始到处造谣: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只是对手太坏。所以,意难平,愿这样的“门徒”们不要存在,不要再以各种“你竟然……”的自以为义的属灵骄傲来害人。为了打击这种造谣的“门徒”们,有几个特别恶心的点需要记下来,免得以后忘记了。

  1. 2023年了,还要派人监督恋爱,干脆包办婚姻得了。毫无界限,毫无底线,这证明其自身根本就不懂改革宗神学,恶心得不行。
  2. 几个月,多次询问无果,也不回复正式的沟通的信件,要么是毫无管理水平,要么是没有做人的担当。无论是哪一点,都不符合做监督得资格。
  3. 偷偷叫人搬东西到别处,恰巧被撞见。完全不顾正常的合作约定,最后居然还恶心人自己是受害者,是被赶走的。怕是那天我们如果不在,第二天去都被搬空了吧。也许它们就是想要让第二天的礼拜成为笑话,反正它们自己早就悄悄有了新的地方。

正如彼得也遭遇了一些自称“保守”、“敬虔”之人的恶心,今天的我们也遭遇类似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至从一开始对方领袖就拒绝沟通以来,这个事情就变得无法被妥善处理。后来又编造不符合事实的谣言,实在是恶心人,信主信到狗肚子里去了。这起事件告诉我们,人不能太偏激,如果太过于偏激的信仰,很容易出问题,很可能成为神旨意成就的阻碍。也要小心那些看起来很热心,其实是偏激的人,以为是为了神大发热心,其实是自己的私欲在亢奋。

有时也觉得人就是如此软弱,为了显得很敬虔,就刻意做一些“超越常规”的事情。好像受苦、严厉才是最好的生命,或许只不过是另一种外显的骄傲。我们希望人们真正能在忠诚、福音、服事上热心,积极坚守真道,而不是成为彼得的绊脚石。

同时,我们也需要分辨并非所有“门徒”都是恶心的,不能真的以为一颗耗子屎就可以坏了一锅汤。就像犹太人中虽然有假意敬虔的,给人以各种重担的,但彼得、保罗他们本身也是犹太人。

安提阿的教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输出点。捐款、传福音、差派宣教士,都做得很好的样子。

耶20

耶利米的服事也对其自身造成了不平衡的影响,所以在7节开始也真诚记载了自己的抱怨。对吧,当我们真诚服事时,如果遭遇不公平,有时也会软弱,也会想要放弃。但一切的转折就是“耶和华与我同在”,

可6

(另见《读经034|愚顽吗?》

耶稣在家乡并不好过,像极了今天谈论某个厉害的熟人时的场景。人们以为知道某人的一些情况就自认为对方并不那么厉害,或者自己比他更厉害,其实是非常的自大。

希律是有妄想症吗?感觉很害怕的样子,深深地被自己的过往行为所捆绑。很奇怪的是,施洗约翰的结局是已耶稣的声名远播开始,作为一个插叙展开的,而不是直接的记叙事情的发生。这似乎说明在写作的构思上就表明施洗约翰不是主角,但他的遭遇也需要介绍,果然是那位为主预备道路的仆人。

56节中的摸,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的渴望,体现了耶稣具有极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似乎只追求今生的问题,并不愿深入地与耶稣接触,并不渴慕那真正的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