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书信中的教会生活

在教会里要什么,可以怎么做?

字数统计:

Page content

原稿是一份作业,后来逐渐添加一些东西

一、引言

疫情来袭时,导致中国教会开始接纳线上崇拜的模式。相较传统的在实体聚会点的线下活动,线上活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信号传输,使人与人之间可以不用面对面地实体见面,而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交流和见面。

加上特殊的防疫政策导致随时可能出现线下聚会不能进行的情形,而不得不在线下和线上之间反复。线上崇拜的模式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同时,这种便利也常常被人警惕,认为线上崇拜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唯有线下聚会才是最符合神心意的敬拜模式。但也有的人认为,网上崇拜也是一种符合时代的创新,也能更好地照顾每一位有需要的肢体。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教牧书信相关经文的研究,找到教会生活的重点和基本原则,以此来对比线上和线下聚会的问题和益处。

希望通过问题的研究,让教会在选择线上或线下聚会时,都可以有清晰的目标,并处理好各种方式的缺失,更好地建立教会。

二、教牧书信中的教会生活

本专文想讨论的教会生活是指作为地方教会组织所做的事情,而不包括基督徒个人的生活,这样可以更加明确地判断线上或线下教会生活的异同或影响。

教牧书信包括《圣经》提摩太前、后书以及提多书,主要是保罗对同工的教牧性劝勉、指导其面对教会所处的问题和如何牧养教会。从保罗对同工的指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教会生活的一些方面。

(一)学习真道

从经文(提前2:7)中可以看到保罗的一项事工是教导他人,使人们可以“学习真道”并相信。同时保罗要求提多、提摩太也如此(提后2:16;多3:8)。因此,“学习真道”应当是教会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真道的事工至少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会向会众如实地教导真理(如:提后2:16);二是教会要培训可以传递真道的同工、老师,让真道可以被更广和持续地教导(提后2:2)。

学习真道也是对旧有世界、信仰等观念的挑战,在真道未广泛认可的情形中很自然会带来一些疑惑、辩论。但保罗也强调在学习真道上教会应当避免无知的辩论、空谈和纷争(多3:9)。

(二)管理教会

从经文(提前3:1~13;多1:5~9)可以看到书信对教会的管理上提出了一些组织上的结构(如:监督、执事、长老等)。其次从对不同服侍者的要求上,可以看到在管理教会时包括一些具体的方面,如:传道、金钱管理、接待远人等。在这些事情上需要有人对教会生活的开展进行领导和管理,以此来协调和领导教会整体开展行动。因此,在教会治理层级存在对教会的治理行为,即管理教会属于教会生活的一部分。

从保罗对提摩太、提多的教导来看,教会治理层级的活动也包括了这种教会领袖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对教会生活的规划和安排。这也可以看作是管理教会的一部分。

同时,保罗对于提摩太、提多的训练本身也是属于教会领袖的培训和教会管理的传承。这方面大概是教牧书信的主要目的,保罗指导提摩太和提多如何牧养教会。

经文(提前5:17)指出了对管理教会长老以及劳苦传道之人的敬奉,这里的敬奉看起来是指给与这些人以加倍的报酬。1治理层级的报酬也应属于管理教会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教会生活一部分的“管理教会”包括:教会治理结构、治理层级的管理活动、教会领袖的培养和传承,以及对治理层级的报酬。

(三)照顾寡妇

经文(提前5:9~11)展示了教会对寡妇有所管理,包括筛选合适人和登记造册。其目的是为了使教会可以真正照顾有需要的寡妇(提前5:16)。从这种有组织的教会行为来看,照顾寡妇也属于教会生活的一部分。

在照顾寡妇上,有筛选、登记、实施救济三方面的内容。

(四)审断犯罪

从经文(提前5:19~20)来看,教会还存在一个对犯罪的审判和惩戒机制,在众人面前的责备尤其显示出这是教会生活的一部分。

审断犯罪从对控告的判断开始,对确实的罪进行公开的责备。

(五)社会见证

经文(多3:1~2)中显示教会教导中需要提醒会众对政府权柄的顺服、预备行善,同时也要在社会中向大众显示出温柔的样子。如果教会组织作为整体有着向社会中显示温柔的行动,那么这应当属于教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仅是要求个人在社会中显示出温柔,则不应属于教会生活的一部分。

三、今时是否需要书信中的教会生活

教牧书信中体现了以上内容的教会生活,但这些教会生活内容是否就是每一个教会应当重视和坚持的,还是说它们只是保罗根据特殊时代背景做出的强调?接下来会讨论各个教会生活的原则,以及今时对这些原则所产生教会生活的回应。

(一)学习真道

1. 假教师的影响

在教牧书信中,保罗在多处提到要以强烈的方式来处理假教师的问题,面对假教师错谬的教训是当时保罗写出教牧书信重要原因之一。2在面对假教师这个背景问题时,保罗期望通过学习真道、以及按立监督/长老建立教会次序进行抵挡。

对提摩太来说,不可小看他的年轻(提前4:12)似乎暗指假教师比较年长,容易影响人。为了克服年龄带来的不足,保罗让提摩太使用的策略是用真道进行抵挡。这意味着真道并非仅仅是一种经验的累积,更是对真道本身的认识。

假教师带来的危险表现相对于真道来说是荒渺无凭的话语、无穷的家谱(提前1:4)和律法主义(提前1:8,4:3)。真道的学习有切实的凭据,这个凭据就是保罗从神领受又传递给提摩太的内容。真道(福音)带来的拯救,不是按着家谱所记载的血缘,也断绝了律法主义的道路,因为不是靠人遵行神的律法获救,而是靠信得救。这是真道对于假教师教导的重要区别。

假教师的特征是自高自大、贪爱钱财(提前6:3~10)。因而真道的学习是为了使人可以谦卑在神的面前,也抵挡世界的诱惑,最终是以合宜的方式来敬拜神。

但学习真道应当是教会一贯要坚持的事工。因为,今天我们依然面临假教师的风险,依然面对传福音的使命和初信者的门训,这些都需要教会生活中开展并坚持学习真道。

2. 真道的权威

虽然保罗多次强调要按照他所教导的去教导他人,但保罗视他自己是神奥秘事的管家(林前4:4),神所委派做传讲的事工(多1:3)。他并不视自己为真道的最终权威,并且在经文(提后3;15~17)中明确提出了圣经才是权威,因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

今时在教会虽然没有使徒,但依然存在把教会领袖视作真道标准的危险。即使在一些自称是以“圣经为标准”的教会里,由于缺乏对圣经解释的合理方式,或者完全脱离教会神学的历史发展,也导致唯有教会领袖可以“正确”地解释圣经。这也是今时在学习真道上所面临的风险。针对天主教把教会(使徒)传统视之与圣经同样地位的错误,如何准确的传承真道意味着建立起在逻辑内可被理解的神学体系之需要,使人们有一个基本的规范,如早期教会留下来的使徒信经等。

因此,在坚持真道之标准是圣经的同时,如何准确的传承真道也是学习真道这项教会生活的重要一面。

3. 学习真道的开展

因此,在真道的教导、传递以及辩论中教牧书信中学习真道背后的原则是以圣经为标准的真道传递、学习和运用。特别是要用真道抵挡错谬的道理,活出真道的样子。

教导圣经和神学可以作为学习真道的方式,但是在真道的运用上有可能是个人性的或教会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在教会内运用真道可以包括:教会敬拜时的讲道、建立起遵行神真道的教会治理结构、照顾有需要的人,以及在教会内用真道审断犯罪等等。

(二)管理教会

1. 管理教会的目的

在提多书一章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教会长老的设立是为了抵挡当时的假教师。3在这样的斗争环境下,自然要求教会的长老需要在品格、家庭、教会内外都有好的名声。由此与假教师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热心,也包括在生活中的活出真道。教会领袖不仅仅是需要善于教导,也更是如学习真道所讨论的,需要在自己身上有真道的运用,需要良好的实践。由此才能真正在真道上抵挡假教师的威胁。

因此管理教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教会领袖的高大,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教会及教会里的人可以持守真道。

今时教会所处的时代,宗教信仰相对宽容,但是各种思想、教义相比以前更加繁多,假教师的风险有增无减。因此同样需要固守真道、善于教导的教会领袖来管理教会。

2. 管理教会的权柄来源

在书信中教会治理结构是由保罗或保罗差派的人建立起来的,保罗的使徒身份是今天的教会中所没有的。使徒身份带来了权威,保罗也在书信开头也强调他使徒的身份视乎也是为了获取这样的权威。4

保罗虽然建立了教会的治理结构,但是并没有在凡事上进行远程遥控。从他对提摩太和提多对选立监督、长老的教导上可以看出,保罗是在教导教会领袖做事的原则,而不是因为见面不容易的原因做出的远程掌控。并且教会是属于神的教会(提前3:5),结合为了抵挡假教师的目的,那么教会治理结构的建立在没有使徒的今时依然可以依据并应当依据神启示的圣经而行。

3. 管理决策

当时的教会形成了保罗、提摩太/提多、地方教会长老/监督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中产生了治理层级的管理活动(如彼此之间的书信交流、对问题的协商讨论等)。这种活动是管理教会的具体形式之一,这可能不是教会正式礼拜的内容,但也应当视为教会生活之一。 例外的是,今时会存在某些地方教会只有一位带领者的情形,这就导致没有管理层之间彼此交流活动,且管理活动也仅限于唯一带领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或者有的教会以“会员制”为治理结构,凡事都在教会所有人的面前进行讨论和决策。这种虽然没有少数几位管理层的活动,但也可以视作为管理教会中管理活动的其他方式。

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管理上的决策活动,就不能协调和决定组织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进行管理教会,就必须包含管理决策,无论这样的决策是何种方式。因此,今时教会在组织上同样需要做出管理决策、进行管理教会。

4. 管理层的报酬

保罗自身曾选择通过搭帐篷来放弃从教会获取报酬,因此治理层级的报酬看上去不是教会管理中必须的部分。如笔者所在的教会也选择放弃薪酬,因为教会太小不足以支付一个人的工资,并且长老们有教会以外的工作收入可以满足自身需要。但是从经文来看,一个健康的教会应当有长老(正如保罗要求提摩太和提多在各教会按立长老),且是多位长老;5 也应当考虑薪酬(提前5:18),至少是部分人员的薪酬。6

5. 管理教会的开展

教会今天依然存在,因此管理教会仍是今时需要的教会生活。那么今时教会依然需要一定的教会治理结构、治理层级的管理活动,以及对治理层级的报酬。这样教会建构的目的很大原因是为了学习真道、运用真道的教会生活得以有序实现。教会治理结构的建立,也就自然影响了其他教会生活的管理。

(三)照顾寡妇

1. 寡妇问题的变化

书信中的寡妇是被教会登记造册,属于教会成员之一。今时依然存在有需要帮助的寡妇成员,因此教会生活依然需要包含此内容。不同的是,今时年老的寡妇可以比较自由的再婚。老年人结婚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中也不太要求作寡妇才是一个妇人的良好品质。加上社会福利的帮助,寡妇或工作或退休都可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教会可能不太需要在照顾寡妇上投入许多。

2. 怜悯的原则

照顾寡妇背后体现的是弟兄姊妹相爱的责任,教会也有责任出于对神的爱而爱身边的邻舍。对寡妇的照顾是教会内相互帮关爱的一部分,正如耶稣教导在基督徒之间要彼此相爱(约15:12)。教会今时在照顾寡妇以外可以开展其它方面的怜悯事工。对教会成员的怜悯事工也可以包括照顾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失业的人群,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群。

如同照顾寡妇上教会采取的谨慎,教会需要将自身的资源提供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前5:16)。一方面需要帮助的人应首先是自己努力满足自身需要,如同要求年轻寡妇再婚;另一方面,教会的弟兄姊妹因当在教会之前先承担起照顾身边人的需要。这体现了教会的怜悯事工不是一项无限制的福利给予,而是只解决真正需要帮助人的需要,对于懒惰和游手好闲的人都不应耗费资源施与帮助。

(四)审断犯罪

1. 法治的影响

今时依然存在犯罪,所以教会生活也应当涵盖此项。不过在今时法制相对健全的社会中,当会众选择以国家法律来惩治犯罪的基督徒时,教会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对于某些触犯法律法规的罪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的处理上,需要交由执法机关进行处理,这是政府权柄赋予法律的强制力。 另一方面法律也赋予了公民使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力,教会不能强迫会众只在教会内进行申诉或审断。

2. 警戒犯罪

审断犯罪的教会生活其目的是为了警戒众人(提前5:20)。从“警戒犯罪”的目标来说,教会不一定要对所有的罪进行责备。国家法律之强制力可以起到对一些罪的警戒,甚至一个社会的道德也会对某些罪进行谴责以达到警戒的目的。 教会必须要做出的是对那些在法律、道德之外,但在圣经之下的罪进行责备,否则就不会有对这些罪的警戒。同时,对于法律和道德所谴责的罪,教会也需要以圣经为标准对罪进行审断,因为法律和道德并非完全与圣经一致。

3. 发起对罪的审断

除了警戒众人,审断犯罪时的另一个原则是谨慎,这特别体现在控告长老的问题上。审断犯罪不应在教会里被滥用。如马太福音所说,需要从私下交流开始,在不能解决的时候才提交到教会解决,这体现处理罪之目的是为了挽回。

(五)温柔形象

教会依然如保罗写信时那样存在于世界,既属于政府管辖下的社会组织,也属于以神为主的基督之身体。教会生活温柔形象对于教会整体来说,其背后的原则是教会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有责任在社会中履行神之使命成为“山上的城”。7即教会整体有责任活在世界之中,有责任彰显神的温柔、国度。如经文(多3:1~2)所说,顺服政府权柄、预备行善,总要和平、存温柔的形象。

教会组织在社会上显出温柔,可以通过针对教会外的怜悯事工进行。像照顾留守儿童、看望老人院的老人、参与救灾等;也可以针对一些热点事情的发声,表达出温柔的言语和支持,例如在疫情封闭期间在网上开展一些心理疏导方面的讲座,或者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

这些温柔形象的体现可以归结为教会的社会责任层面,通过教会在世界的见证来彰显温柔。温柔的背后是顺服权柄和与人和睦。

四、教会生活的整体目标与关系

(一)学习真道是开端和长期的状态

(二)学义

(三)行各样的善事

五、教会生活线上的可能性与困难

(一)线上与线下的比较

在现有的普及设备及网络条件下,线上活动没有办法让人如线下那样的“身临其境”。线下活动更能让人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经历人与人的关系。很多细微的表情、语调等语言之外的信息更能让人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让人与人的相处时更加互动。当前线上的特点可以在听觉、视觉上非常接近线下,在其他感官上几乎无法做到线下一致。线上可以不用花时间在去线下的路途上,让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聚集在一起进行信息交流。

因此,通过线上、线下不同的优势和差异来衡量教会生活背后各原则是否可以得到实践,就可以对比或总结出教会生活线上的可能性与困难。

(二)元宇宙与未来教会生活

1. 积极变化

二零二一年被作为元宇宙的元年,元宇宙的愿景是通过扩展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将随着技术的发展消除线上与线下的感官差异。8在这样的愿景中,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使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人们在线下做出行动时,同一时间与之互动的内容也包括线上的内容。就像《精灵宝可梦》游戏所呈现的那样,人们在线下的实际场景中去完成游戏中虚拟的内容。这样,人类未来生活不仅仅是在线上或线下,也可能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模式。那么照顾寡妇的人与被照顾寡妇的之间就可能通过元宇宙相联结,通过元宇宙可以切实地实践一对一生活上的关顾。

当所有的生活都在元宇宙中时,那么教会自然也就可以存在于线上又线下融合的元宇宙中。

2. 现象与实在的古老命题

在以往的哲学中会讨论现象与实在的关系,人是通过现象认识实在,或者说人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去认识一个实在。任何一种认识都不能脱离人的心灵发生,而实在是否真的存在呢?人们如何证明这些被人观察到的现象不是一种对人感官的欺骗,而确定这些现象背后一定有一个实在?

也许,元宇宙会带来这样的挑战,让这个问题更加复杂。进一步地,如果没有一个确实存在的“实在”,基于这个“实在”的现象被人共同感官察觉时,人的经历是真实的吗,这种经历还有意义吗?

如果,通过元宇宙在没有一个实在事物的情况下模拟了人类的所有感官,那么人类所获得这些感官的经历能被称为真实的经历吗?其次,再进一步地,模拟的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完全是一个虚拟的或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事物。通过感官的模拟,人们是否在元宇宙中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事物?这就如现在许多科幻、奇幻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让人看上去十分地真实,却不存在于现实当中。人们有时会担心这些作品的想象可能会误导孩子的世界观,不过这还不算太大的问题,因为孩子们依然会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可是如果未来元宇宙已经进入到生活的每个层面,那么这些虚构和幻想的事物又切实带来了实际的感官体验时,我们可以说人的经历是真实的吗?

(三)身体的问题

1. 身体问题的焦点

神创造人的时候,即创造了身体又给予了灵魂,因此一个真正的人是同时包括了身体和灵魂在内的整体。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能参与到教会生活之中,那么这个人可以算是参加到了教会生活吗? 进一步地,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能与他人的身体聚集在一起,那么可以称他们是聚集在一起共同经历和参与到教会之中吗?

2. 如何定义身体上的参与

身体参与是指身体的感官获得刺激还是身体要处于一定的时空当中。玩过3D游戏的都知道,当游戏角色从高处掉落时身体会产生跌落的感觉,有的人甚至会感到紧张。如果以后元宇宙更加真实的体验,那么身体感官上的刺激完全可以一致。这是否就代表了身体参与了?如果一定要把身体的处于一定的时空场景中才算是真正的参与,那么发生在线上的行为是否永远都不能被视为一致参与,以致于在线上的犯罪(如成人游戏中的性行为)是否也不能被视为犯罪呢?

在疫情导致线上聚会开始之后,一方面人们拒绝把线上的礼拜当作真实或完全的礼拜,另一方面人们又警惕在线上的一些犯罪。如马太福音所说,只要心里犯罪就是犯罪。判断犯罪的标准看起来比真实的行为要少一些,真实的行为还需要身体上的参与。这似乎是不对等的矛盾,因为罪与义没有中间地带,所以在分辨罪与义时应当基于同样的条件。要么都在心里,要么都在行为上,或者同时都在两者之上。

因此,笔者也不同意仅仅把头脑(灵魂)中的感受视作一切行为的判断标准。既然人受造时同时存在了灵魂和身体,那么灵魂和身体就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圣经(约5:29)中会谈到当在末日时,是所有人都会发生身体的复活才迎接最终的审判,而不仅仅是人的灵魂。无论是人犯罪还是复活,都是灵魂和身体一起参与和得救。圣经(约4:23)强调要用心灵来拜神,这并不是说只要在内心里拜神就好,当人们以诚实(或真理)来拜祂时就意味着要有身体的行为。因为圣经表明没有行为的信心就是死的,而对真理的把握离不开真正的信心,甚至只能靠信心接纳;而行为是身体的行动,于是用真理来拜神等于在行为中接纳和信靠真理来拜神。

根据圣经(约4:23)对敬拜神的要求,一个人真实地参与教会生活意味着他的心灵与身体都一同行动,两者缺一不可。这个人应当是在圣灵里全心、全性、全意、全力地敬拜神,且他的行为也以敬拜为核心。9

但是圣经并没有定义何种具体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的信心,人们在担心线上的礼拜不真实的时候可能是担心人们因为这种无需移动(付出代价)就获得的礼拜太廉价了,人们容易在这种廉价中忽视敬虔或者忽视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以后的新人没有线下礼拜的经历,可能就会以为礼拜仅仅如同刷剧一样是打开手机躺在床上看看视频而已。不过这种担心不应成为阻碍,因为神的同在和向神表达敬拜的确是无需特别移动。就如耶稣所说即不是在耶路撒冷,也不是在撒玛利亚(约4:21)。教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组织和线上的礼拜,教导如何敬虔地参与线上的礼拜,而不是认为身体不能参与到线上的礼拜之中。比如个人在唱赞美的环节起立高声颂赞,在祷告的环节虔诚祈祷……都可能成为一种敬虔的线上礼拜。

3. 人的身体是否有奥秘

人的身体是否有特别的奥秘,当人与人在一起时会产生人们所无法理解的反应,从而导致人可以真实地参与到一件事情当中?

在线上礼拜以来,的确有教会在这种情况下流失成员。流失成员会认为线上的礼拜没有感觉,让人难以有敬虔的体验。但这种流失即使在线下的聚会时也会出现,当聚会没有看上去显得庄严、神圣的仪式或流程时,许多人会觉得参与其中没有意义。因此,并不能说线上就失去了通过身体进行神圣交流的奥秘,这是如何设置仪式和流程的问题。

如果人们固执地坚持唯有线下礼拜才是真实的礼拜,那么就有可能是在暗示身体在一定范围内会存有某种奥秘。如果耶稣表明了礼拜不需要在当时似乎唯一合法的圣殿,那么其他在敬拜神以外的参与也就不需要特定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各自不同的时空中通过耶稣基督进入神的同在,也因此人与人可以进入圣经所说的合一里。因此,人与人之间合一的奥秘,并不是因着身体的聚集,而是因着信在基督里的合一。这样,必须要身体在一定时空中的参与才是真实的参与就没有理由了。

(四)当前线上的可能性与困难

1. 学习真道

通过线上会议(如:ZOOM)的使用,让学习双方可以跨越地域地面对面见面,并实时传递和交流信息。像许多网上的教学课程,学习真道这项教会生活已经因线上的实践给教学双方带来很大的便利。不断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地学习,还可以对疑难知识点进行重复观听。

但是真道的传承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包括生命的影响。就如保罗让提摩太回忆其经历,让他从与保罗的经历中坚固信心(提后3:10~17)。这种经历是线下的活动,目前线上不是生活的主要场景,也就不具备这样生命影响的条件。这样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对真道进行传承,如果结合一些在线视频或案例,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命。

同时,我们相信真正的生命造就来自于圣灵,也就不能把生命影响生命的线下方式当作必须的方式之一。正如书信中保罗也不能一直陪在提摩太与提多的身边,学生们重要自己面对问题和学会解决问题。如果把学习真道视作一项教学活动,那么它完全可以通过言传或身教,肢体动作或事列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思维及品格进行塑造。10这样,我们就可以传递真道、并训练人们实践真道。

2. 管理教会

教会治理层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线上带来很大的方便,比保罗时代靠漫长等待的书信交流有着非常及时的便利。教会薪酬的发放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项交易,而无需现金发放。教会的治理结构本身只是一个管理的形式,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的事物。以往在建立治理结构的会议或面谈等都可以通过线上会议进行,因此,管理教会这项教会生活可以通过线上进行。就像很多公司在疫情当中推行的居家办公,也反映出来从管理到运作的可能性。

若教会面临着线下假教师的攻击,那么也只能通过线下进行回应。但若教会已经存在于线上,那么教会可能也就不必面临线下的假教师。但是教会中的人依然是生活在线下的,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可能面临来自于异端思想的侵袭,这是教会只在线上可能无法很好处理的一类事情。

3. 照顾寡妇

照顾寡妇这项教会生活不一定完全能通过线上进行。一般地交流、沟通、管理政策的制定。人们利用手机网络摄像头也就可以像实地一样进入支持对象的生活当中,无论是考察还是交流,审核需要支持的潜在对象看起来也可以通过线上完成。但是实际地一对一的照顾具体的生活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无法在线上完全地做到。

4. 审断犯罪

审断犯罪这项教会生活也不一定完全能通过线上进行。法庭审判已经可以通过线上进行(参考最近特普与海后的纠纷案件中,许多证人通过视频作证),取证仍需要在线下进行,因为事件的发生是在线下。但如果教会生活完全在线上,那么通过线上就可以很好的取证,线上链接都可以录音录像。同时,如果有一些具体的、身体上的惩罚措施可能没有办法通过线上进行,而只能线下进行。

5. 温柔形象

显出温柔这项教会生活可能很难通过线上进行。因为现在的社会生活并非完全在线上,许多事件依然需要在线下进行。如果教会执意要完全线上,那么教会将失去一些显出温柔的场景。

同时,因为线上活动的特点是点对点的互联网链接,线上会议通常有会议号、密码等链接密钥,导致其范围有限。他人无法像线下的时候那样“碰巧”拜访到教会,或教会走向他人的线下活动中。

但是在一些社会普遍接纳的线上活动中,基督徒依然可以表现出温柔。例如传统的网站、网络刊物、网络视频等都在不同方式上可以显出教会的温柔。

(五)一些营造线上氛围的想法

1、设施方面

现有的情况下有钱可以参照台式电脑玩游戏的配置增加参与体验,这才游戏的参与感上得到过众多玩家的认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首先可以增加自己的网络接入带宽,比如1000兆网络已经开始普及,虽然比普通网络贵一点,但是可以算作是为了参加教会生活而付上的代价。其次,可以配置一台性能比较好的电脑(i7处理器,3060独显,39寸带鱼屏,固态硬盘)等。这些都可以保证参与线上聚会的流畅和画质,也不容易掉线。特别是教会的线上会议主机,配置应要比较好,不然容易导致参与人的声音和视频信号不畅。有条件的可以在家设置投影仪输出信号,扩大屏幕显示,达到更佳的视听效果。

设置一个独立房间来参与教会生活,平时也分别为圣,这样也许可以加强圣洁的感受。房间里可以安装氛围灯,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或讲道声音的大小闪烁和变化颜色,可以增加参与的体验感。有条件可以加入VR体验头盔和体感外设,使自己更加身临其境。但这也要求教会的视频音频信号输出更加优化和丰富。

2、教会生活的形式方面

其次,教会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在线答题、抢答等环节,就如各种综艺节目类似,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对于讲道内容的展示,也可以采用纪录片的形式,一边讲道,一边播放相关画面,更多增加观众的接受度。让讲道的内容更加鲜活,结合在线答题或在线会议室的分组讨论,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实践。而在线下时,受场地的局限可能讨论或观看都是一个难题,特别是那些拥挤或狭长的聚会场所。

仪式流程中可以要求人们起立或作出各种动作,可以打开各自的摄像头,随机在屏幕周围展示每个人的画面,由此增加参与感和敬虔感。

由于减少了人们移动的时间,教会可以更多报告或分享教会的各项事工情况,帮助人们热心服侍和了解神透过教会彰显出来的慈爱、怜悯和圣洁。也可以有更多的真道培训与训练。可以把时间放在21:00~22:00之间,也适应工作忙碌的弟兄姊妹,也适合大家晚睡的习惯。

3、对敬虔真谛的强调

最后,借着线上线下体验的差异,也可以借此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敬虔。这不在于一些外貌的形式,更是体现在每个人独自在屏幕面前时的真实反映。通过不断地提醒或强调来加强人们的敬虔感受。

六、结论

通过线上的方式可以实践大部分教牧书信中教会生活所涉及的原则,因此大部分的教会生活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但像生命的影响、生活上的关顾、线下社会生活中的温柔等一些具体恩典形式无法通过线上完成。

既然如此,今时的教会可以更多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的教会生活,达到建造神教会的目的。可能由于一些线下的习惯,和对互联网的陌生,人们一时会感觉线上的教会不那么完美。但这不是线上不能完成教会生活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在线上采取更多形式实践教会生活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会生活的内容,还仍需在线下完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者人们对线上实践的更多智慧,也可以对线下的部分进行很好的补充和改变。教会应当做好这样的准备。

参考书目

<元宇宙 (新兴概念)>。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3%E5%AE%87%E5%AE%99/58292530。

狄马可。《会众制教会治理》。 九标志中文事工,2014。PDF。

格兰特·奥斯邦、菲利普·康福德、温德尔·霍利。《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 第十三卷:约翰福音·约翰一、二、三书》。陈恬欣译。香港:恩道出版社,2016。

古特立。《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教牧书信》。李信毅、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微读电子书。

琳达·贝尔维尔、乔恩·兰斯马。《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 第十七卷上: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郑小梅、史建强译。香港:恩道出版社,2020。

马歇尔。《马歇尔新约神学》。潘秋松、林秀娟、蔡蓓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06。

孙毅。《作山上之城:教会建造论文集》。中华三一出版有限公司,2022。恩道电子书。

约翰·格里高利。《教学七律》。陶秋月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1. 古特立,《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教牧书信》,李信毅、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提摩太前书/注释/Ⅲ管教于责任(提前五1~六2)/C长老(提前五17~20),微读电子书。 ↩︎

  2. 古特立,《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教牧书信》,VI书信里反映出来的异端邪说、B 作者对假教训的态度,微读电子书。 ↩︎

  3. 马歇尔,《马歇尔新约神学》,潘秋松、林秀娟、蔡蓓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06),380。 ↩︎

  4. 琳达·贝尔维尔、乔恩·兰斯马,《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 第十七卷上: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郑小梅、史建强译,(香港:恩道出版社,2020),56-57。 ↩︎

  5. 狄马可,《会众制教会治理》,( 九标志中文事工,2014),24~25,PDF。 ↩︎

  6. 狄马可,《会众制教会治理》,29。 ↩︎

  7. 孙毅,《作山上之城:教会建造论文集》,(中华三一出版有限公司,2022),114~125,恩道电子书。 ↩︎

  8. <元宇宙 (新兴概念)>,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3%E5%AE%87%E5%AE%99/58292530。 ↩︎

  9. 格兰特·奥斯邦、菲利普·康福德、温德尔·霍利,《房角石圣经注释丛书 第十三卷:约翰福音·约翰一、二、三书》,陈恬欣译,(香港:恩道出版社,2016),133。 ↩︎

  10. 约翰·格里高利,《教学七律》,陶秋月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