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信,表里如一
什么是表里如一/个人层面的表里如一
“表里如一”最早出自于《逸周书·谥法解》 ,原义是表面和内心像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在圣经里,法利赛人可能是最被大家熟悉没有“表里如一”的例子。然而更多时候,圣经里看起来稍微有一些正面形象的人物大概都有一些“表里不一”的时刻。大卫一边表现得非常正直关心下属,一边又抢占下属的妻子,且把下属害死;彼得在早期听见犹太人来时,就假装与外邦的信徒隔开。对于信靠神的人来说,表里不一可能是最常见的问题。
而究其缘由,正如 罗马书8章 所言乃是因为罪,导致人的想法和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一致。是罪使人无法做到“表里如一”,这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表里如一”不是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一个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高标准、高要求。“表里如一”是一个起初就属于人的状态,不是人努力争取的目标,而是人应当回到的本来状态。只不过,人因为罪的原因再已无法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完全地“表里如一”。于是,“表里如一”就不是人可有可无的,就好像一个本不属于人的事物。“表里如一”反而是一个人正常的状态。
信仰上的表里如一
“表里不一”有很多地类型。以法利赛人为例,其“表里不一”的情形大概是一方面讲得很漂亮、很属灵、很真理,甚至用此来教训人;但自己却无法做到,不仅是做不到,反而是刻意地违背诫命。法利赛人也有很好的见证,也不都是“表里不一”。在 路10:25-37 中所体现的正是一位实践其信仰的旅法师,他成为了别人的邻舍。
假冒为善之标榜自己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法利赛人对自我的定位,代表了“最敬虔”的形象。事实上这种对敬虔的追求也深刻地影响了以色列人的信仰状况,至少不再像被掳归回之前,混乱于各种偶像的崇拜中。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最终成了一些人标榜自己的工具。
正如现今有的教会/群体,会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信仰实践。有的时候,我也认为我们教会的信仰实践是当下的最优解。然而事实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背景非常地不同,不是每个优秀的信仰实践都适合所有的人。就像有的人认为全职服侍最大的挑战是对金钱需要上信心的坚定程度,一些人认为困难在于如何专注等候神的供应,不要简单地放弃自己的服侍禾场;而另一些人可能觉得难点在于如何在这个时代有奉献以外的收入,以应对当下现实处境,既能服侍又能照顾家庭。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可能是第三种情况。坚持服侍并不会让我感到困难,因为我并不是安排所有时间都在教圈的服侍中,也没有那么多地服侍内容;奉献以外的收入也相对容易获取,不时也有推荐工作、给与OFFER的事情发生。两方面都没有什么难处,我的难处在于如何平衡。因为从奉献中获得收入越多,那么服侍的时间就可以更多一些;从工作上要获得收入,那么服侍的时间相对来说就要紧张一点。但是,哪种方式更好呢?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只是在于一个人他期望自己将来的生活形式是如何。事实上,任何一项具体的信仰实践实际上都不能成为“伟光正”的炫耀。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处境和信心,并采取合适的行动才是最好的顺服神和合宜的信心。
但标榜自己的好处也显而易见,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站立在一个看起来伟光正的位置。当自己属于这个位置的一员时,似乎就证明了自己这个个体是伟光正的,从而也就掩盖了自己种种的错误和失败。
假冒为善之宏大叙事
而这种标榜中一个明显的案例时,诉诸于一种宏大叙事中,以彰显行为的优秀、先进或正确。比如:对文化事工、教育事工。教会在这些方面投入影响力是显而易见地需要,只不过把这两方面的需要当作彰显教会优越或者教会的唯一事工时,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人们容易被宏大叙事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继而可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与需要。简单来说,就是给一个非常高大上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而且这个目标又是非常重要的,继而影响/要求人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看起来很合理呀,天国这么重大的事情,人们牺牲一点当然正确。但是这些宏大叙事是否就是天国的唯一呢?是否就是神救赎的唯一路径呢?当然不是,不然自己为什么会得救?对大多数人来说,自己就是普通人,可能连目标的意义都还未完全搞清楚,就被裹挟着牺牲,从而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更可怕的是,可能深受为集体牺牲、为崇高目标牺牲恶习的影响而不自知,人们不单牺牲自己还要牺牲自己的家庭。如果家人反对这种牺牲,还会造成家庭失去和睦。
一种追求处境化的文化事工可能就是这种产物。不是说处境化的与文化结合、从而重塑或影响文化的目标不好,而是,这是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的事情吗?尤其是把这种事工定义在文字、理论和讲座上的时候。科学尚且有“科普”的概念,教会的一些形而上学的探讨却好像成为了一种彰显敬虔的标签,人人都必须要有。退一万步说,整天研究孔孟之道,对当下的国人或当权者又有什么必要的关联性?难道今天国人的生活是由孔孟之道塑造和影响的?同样地,古代西方的文化又和今天国人的生活有多少关联?即或有些影响,看起来也不如当下的媒体流行文化大。针对未来可能成为基督徒的年轻人来说,与其花时间研究如何把基督信仰与中、西方传统文化认知相协调或影响,不如走在各种新媒体当中。就像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虽然在教会发展上很重要,但是就一定是今天的每个新教徒/改革宗必读作品吗?毕竟年代久远,可读性并非对谁都友好。就像我们今天许多人都会用到手机,难道都要去研究手机是如何制造、如何发展的吗?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当下生活与追求想象中的美好是需要平衡的事情,当下应当做些什么,对美好的想象又应该付出多少,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不过,我想正如《合宜的信,等候还是行动?》中所讨论的,如果有神明确的带领,就按照神明确的带领去等候或行动;如果没有,则自己也需要发挥自由意志找到当下的最优解,并将结果交给神。在寻找最优解时,首先置身于神的信仰之下,其次按照神所设定的生活目标进行选择。爱神爱人可能是这个目标下一个最大的生活框架,其次是爱人在耶稣的启示中尤其突出了大使命这个进一步地方向。而如何承担大使命,圣经则给于了一个开放式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圣灵赐下的不同恩赐。不同的恩赐,意味着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而宏大叙事下的“表里不一”则表现为对这种不同恩赐的消融。一个具体的地方教会可以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但不能把这个目标——尤其是令人感到很高大上的目标当作教会更加先进和正确的指标。简单来说,这就叫不接地气。
承认失败,相信复活与永生
人,似乎只能在“表里如一”上感到绝望,即使是基督徒依然摆脱不了“表里不一”的失败。或许,这才是通向合宜之信的开始,我们不在自己的行为上感到绝望,就无法在神的爱中得到救赎。在哪里软弱,就在那里显得刚强,因为有神的能力会加添给人。
也许没有比真实地承认自己软弱更令人解脱的事情了,当真诚地承认时,他就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我不优秀会如何,什么是才是优秀呢?创世以前我就被神拣选。我不聪明又如何,什么是聪明呢?当耶稣再来时,他必领我进入至高者的安息。我不完美又如何,什么是完美呢?圣洁的神要永远与我同在。
这样看来,唯一使我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就是神所赐予的盼望,就是相信复活并与神同在的永生。以前的人认为“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被学习所缠累。只留下“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去掉“以有涯求无涯,怠也”。现在的人似乎又被“心理学”所吸引,在认识自己时反复在各个流派中东奔西跑,把我的心是怎样换成了学了之后“我就能怎样”或者“这个说法让我很受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