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

传统神话中的美好

字数统计:

春节的时候,去了一趟绵阳方特,看了孟姜女的表演。相当精彩,舞台效果与表演都令人震撼,个人认为仅此一个20多分钟的演出都不虚此行。尤其是,在这么一个神奇的国度里,孟姜女的故事居然得以长期流传至今和演绎。看的过程中也不免有些伤感,历代百姓都苦;而神话,可能是人们对现实无奈而诞生的白日梦。

孟姜女一开始并非是哭长城,据说最早源于《左传》(可能是前353年至前271年期间所作),记载的是一个为丈夫(杞梁)抱不平的妻子。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杞梁之妻是因为爱呢,还是因为礼不对呢?或者已经不可考了,或者皆有,或者当时的爱就是守礼。慢慢地,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调整和改编,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到了明朝的时候,基本上成了流传至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什么是明朝,想来也符合”以古喻今“的传统。不能明说,容易杀头。明朝看起来是除了秦朝以外,第二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于是,对于明朝统治者的情绪就用秦朝来背锅了。百姓所有的委屈、埋怨、仇恨似乎就有了一个发泄口。感谢背锅侠——秦朝。

从杞梁之妻到孟姜女,一个共同点都是对统治者的反抗。但不是直接的反抗,而是包装在了礼、忠贞当中。因为,忠君是主流媒体的观点。于是,这种反抗就只能体现在不入流的故事、戏曲当中,在民间流传。并且,为了“过审”,还得有一个符合主流意识的外衣包装(礼、忠贞)。于是,就成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似乎也被人们寄予了男女爱情的观念。不过,原本故事可能并不是今天的男女之爱。因为古时的主流言论似乎没有如今男女之爱的概念,尤其是浪漫而真挚的爱情,更多的是责任、忠诚、贞节和家庭价值。

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里,结局自然是一个神迹。雄壮的万里长城居然被一个弱女子的哭倒了800里,这不是声音的共震,也不是青天老爷的良心发现,更不是神仙下凡的感动。只是一个人的坚持和悲伤,写到这里,似乎让人想起一句歌词:悲伤逆流成河。当悲伤足够大时,真的有改变的能量吗?悲伤真的能让人们的生活发生改变吗?可能事实并不会如此,单纯的悲伤只能使人更加悲痛。但是,不能反抗!于是,结局还有秦始皇见色起意的曹贼行为;以及最终孟姜女跳海,被龙王所救的梦幻情节,算是给人们一点点安慰。但这个安慰一看就不会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哪怕被海冲到别处苏醒也真实一点点。这是建立在更加神奇的龙王传说之上。于是,这个结局越发神奇,越体现出人们的无奈。因为这是现实中永远无法出现的结局,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面对这永远无法反抗的命运,就只能在神话故事中做出这样的白日梦。

类似地,前些年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产动漫电影《大圣归来》,似乎也让人热血沸腾。人们在其中似乎看见了自己的大圣梦想,一个冲破枷锁,冲破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大圣归来。以及到如今的《哪吒》系列,更是让人想要摆脱成为他人餐桌上饮食、棋盘上棋子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深深地共情了时代,也许并非是电影有多么好,只是人们真的需要发泄了。

不过,自古以来,从“天,上帝之别名”起,我们文化中对天的认识都错了。及至“天子”一词的发明,这个“天”就成了统治、压迫的幻术。使人们一方面沉溺其中,一方面又被其奴役。为什么要沉溺,因为天确有大道,人们内心深处还是有梦想、有期待;为什么被其奴役,因为坏人假装是天,封建统治者以伪善来牢笼世人。人们被幻术迷惑下没有认识真正的“天”,自然也就不能真正地生活在天之下,自然也就“礼坏乐崩”。多年以后,难怪要接纳和唱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不是神仙也不是皇帝……”。这种不管真假、不加分辨,一股老儿地拒绝和反对,当然不可能改变生活的本质。但纸终是保不住火,无论是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还是煅烧孙悟空的三味真火。所有的火似乎都要化为哪吒脚下的风火,载着人冲出桎梏,冲出寰宇,迎来自由地飞翔。不过,这终究是白日梦,而不是现实。

所以,当《哪吒》被宣传为电影之崛起,暗示为打破西方的盛世成果时,就不想再看了。GreatWall还在,还没被哭倒啊。

黑夜深邃,罪恶昭彰
神的救恩要兴起发光

在白日梦里的一切臆想,都要在基督里得到圆满。或者这就是罗马书13章10节所说:“爱不会作恶害人,所以爱成全了律法”。

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说,无论是作为背景的明朝,还是作为背锅侠的秦朝,难道修筑长城就一无是处吗?或许一群生活在后方的人,尚可在某个安逸的时刻哭喊和抱怨,但是没人会听得见边境之地人们的哀嚎。在冷兵器时代,虽然造价高昂,城墙一直是最经济适用的防御手段。当我们说爱要成全律法时,不只是满足故事中在明处抱怨的人,也包括那些想要治理万世的人,也包括那些没有出现在故事当中的人。唯有基督的爱——十字架上的牺牲,才能消解人类最根源的问题——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