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信,逻辑自洽

字数统计:

Page content

与“表里不一”并驾齐驱的很可能是“逻辑不自洽”,而逻辑是否自洽可能在一种彰显“吊诡”、“超越常理”的文化中,并不会显得有什么问题。

那些逻辑不自洽的时刻

刻意吊诡

在小时候看过的许多武侠小说中,作为神秘的高人总是有些超乎常理的行为。若是没有这些奇怪的行为,好像就不能突显高人的神秘和厉害。比如,少林寺里最厉害的不是方丈,也不是达摩院首座,而是不知名的扫地僧。日常的扫地就与其他僧人念经和习武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得扫地僧的神秘,然后作者也赋予了他第一的厉害。扫地也不仅仅在扫地僧上得到体现,也出现在许多大侠拜师学艺的时候。一旦主角拜了一位厉害的师傅,一般就是从扫地开始,最后在扫地中领悟出武功的终极奥义。

似乎,勤学苦练的都不行,只有靠这些奇怪的行为才能练就绝世武功。这可以理解为小说的情节需要,主角既要年轻帅气,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武林中各种混迹多年大佬,显然就不能按照这些大佬们勤学苦练漫长经历去成长。于是,各种奇怪的方法和绝世神功就产生了,让主角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走向人生巅峰。读者在读到这样的主角时,多半都会很爽,就好像自己也可以一夜暴富,行侠仗义、扭转乾坤。

可能是这种小说的背景多数都是古代,在面对现代热武器时,人们会产生“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的失落。渐渐又产生了穿越到古代的剧情,或者灵魂穿越至修仙、玄幻世界,让读者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又爽又嗨。所以,吊诡可能不是目的,让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走向巅峰,又爽又嗨才是真正的需求。人们不愿意按部就班地努力,因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许多努力也不一定会换来期待的成功。这还不包括许多方向错误、方法错误的努力。努力让自己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让自己经历各式各样的磨难。委屈、不爽找谁人述说,不甘、愤怒谁人可以理解。

在我初信的时候,也听到一些关于顺服的故事,这类故事的一个特点就是吊诡。有个故事是,两个人信主后被反复要求打扫卫生(对,又是扫地)。但其中一个人认为他堂堂一个大学生、经理怎么甘心什么都不学就做扫地的服侍。于是,有一天就鼓起勇气对牧师说,请牧师教导他应该如何做,教导他神学去更多认识神。但牧师却不为所动,只是告诉他继续扫地的服侍,并要求他要顺服牧师——就像顺服神一样。虽然不甘,这人也还是坚持了三年。期间,与他一起被要求扫地的另一人实在不愿这样扫下去就离开了,然后很快也放弃了信仰。而他在三年期间,事业蒸蒸日上,牧师说:这就是顺服的操练,神会祝福愿意谦卑顺服的人。这个故事被引用来说明谦卑顺服的重要性,信仰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谦卑顺服。最终,许多教会被类似的故事塑造成了一个对牧师百依百顺的教会,许多人失去自我的判断,或者在艰难抵抗自我的判断。

阴阳

‪诗篇‬1:2 和合本 2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 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但这显然是逻辑不自洽,顺服不等于放弃自我的想法,顺服不等于放弃正常的怀疑。如果自己的意志不运转起来,怎么能“喜爱”、怎么能“昼夜思想”,怎么能“有福”?想要“不动脑筋”地顺服而获得神的祝福,这多少有点迷信的样子,这不是真正地顺服神。

有一次,不记得是谁了,邀请我参加一个牧者之间的聚会。我那时还要上班,就问了下是什么样的聚会,再看是否要请假。对方说是对牧者来说很重要的聚会。他这么说,我打算要考虑请假了。我就继续问,重要是指什么,那方面的重要呢?对方说真的很重要,尽量参加吧。但我还是想知道为何这么重要,需不需要我准备什么。但我继续问时,对方就不再回复和邀请了。后来我也只能揣测,他是觉得我冒犯他了吗?还是觉得我不诚心参加呢?还是觉得我不相信他呢?我其实还挺想去看看的,然而结果就没有结果了。

吊诡地表述本身是一种有效的修辞,只是人们被吊诡本身所吸引,忽略了使用吊诡的目的。就像上面扫地三年的例子,恶意使用吊诡,利用人们对吊诡的迷恋达成控制人思想的目的。不是吊诡的表述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很深奥的,也可能是一种忽悠。毕竟,只有人们感到困惑和不清楚时才好忽悠。

选择性相信经文

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人们在某些旧约的诫命上显得非常严格(如:吃血、婚姻),甚至想过旧约一样的生活(遵守旧约中的节日,才显得信得真);而在同样是旧约的“十一奉献”,献祭的条例,拿石头打死不洁的人等方面就软弱了。

人们很容易接受神对人的爱、饶恕,但很难立定心志遵守神圣洁的要求,总会抬出人性软弱的借口。人们很容易享受教会中弟兄姊妹之间彼此相爱的时刻,但很难接纳自己被指出的错误,并提出“合一”的要求。人们很容易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却很难下定决心开始服侍神;“自己没有准备好”是常见的说辞,但会鼓励别人和安慰自己“耶和华以勒”必预备人需要的一切。

财宝在哪里,心就在那里。很多时候,人的财宝并非只在世界上,也希望在天上。所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寄希望于能让自己获得好处的经文,忽略掉让自己难受、影响自己利益的经文。

执行经文时双标

与“选择性相信类似”,双标也可能是为了彰显自己很敬虔,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当面对别人的提醒或不同意见时(不一定是对自己),就开始告诫人要“合一”,要彼此相爱,不要论断。当遇到有人行出不好的行为时,自己就赶紧跳出来大声疾呼,仿佛要挽救他人于地狱一般,极力要求人悔改。有一段时间,我也特别想用“合一”来堵住别人对我的“好言相劝”,因为认为我不配和他们在一起。我的思路大概是这样:你认为我是异端吗?(对方多半不好意思直接说是,当然也不可能有异端的证据,毕竟我并不异端)如果不是,那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我都主动了你为什么还不接纳我呢?除非你是异端——你不顺服耶稣基督合一的要求。我们的一些观念与传统的做法不同,这会给一些人造成困扰,让人以为我们属于自由主义神学或者不敬虔,但我们的实践及成效又可以证明我们并非如此,我们既有深入的思考,又有严格的原则,还有长远的打算。如果只是出于不同就想要“好言相劝”,那大家都一起严格执行经文,先来“合一”一下,相互交流交流。如果没有经过弟兄姊妹之间有爱地交流,为什么又要划清界限呢?

有人说传道人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能在讲台上要求大家,否则就是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但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向人传福音,劝人悔改、远离罪,但没有人完全悔改不犯罪了。如果传道人的职责就是忠实传讲圣经中神的旨意,那么传道人做得到和做不到有什么影响呢?双标有时是过于简单地理解经文、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所有问题。在应用到别人身上时,就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断章取义,指责传道人自己做不到像法利赛人。而在自己软弱时,就会因为自己的各种实际情况去解释和宽容。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是因为他们乱解了经文的意思,走错了方向,是他们刻意给别人难担的担子。而传道人如果严格遵从圣经的精义,那么这就是神话语的正当宣告。有的传道人在面对自己也做不到的时候,会坦然自己的软弱,以避免给人们造成误解。也有的传道人会在此处多停留,思考为什么自己做不到,有什么原因也是别人可能面对的,从而思考如何彼此帮助,更好地顺服。

信仰也讲逻辑

有的人认为既然是信神,神又能行出超越常理的神迹,还谈什么逻辑呢?只要信就好了,不需要想太多。

如果是这样,那信什么呢?有人信可以赐给他大力的神,有人信可以赐给他长寿的神,也有人的信可以保佑他诸事亨通的神。到底信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要信福音中所启示的那位神,而不是随便信一个神。而那位值得相信的神是什么样的,就需要我们用逻辑进行介绍、解释和认识。

圣经中很清晰地展示出了神并非是一位混乱、随性的神。虽然他有时会用神迹来干预世界,但神迹也是在祂的旨意和计划当中。如果创世是神最大的神迹,那么这个神迹里也显示出神的秩序和逻辑。祂用六天创造世界,有先有后,有各从其类,有对人的祝福和管理要求。并且第七天祂安息了。而后,世界在罪的影响下变得混乱,我们今天感受到的最大混乱可能是在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中。虽然如此,神也有一个奇妙的计划要救赎人脱离罪,使人与人恢复和谐,人与神也恢复和谐。

申命记 32:4: “他是磐石,他的作为完全,他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神,又公义又正直。”

让许多愿意信靠神的一点是,祂会行公义的审判。当我们相信神是公义的审判者时,我们也是在相信神是有逻辑的。如果神不讲逻辑地随意审判,那么我们在祂那里还有什么好盼望的呢?我们今天无论做对做错都不会有任何意义,最终的结局只看神的心情。我们盼望是因为祂不会随意地对待义人,也不会不管罪人的恶行。神的公义不会改变。

在教会的历史中,早期的圣徒们面对各种异端思想时,不得不清晰地阐释神学教义。在神学教义的建立过程中,有启示、传承、有经历、也有推理。任何一点教义的发展都有基于圣经的逻辑。正是这些清晰的教义守卫了信仰,也使人们更加认识神,认识信仰。但今天,我们也看到许多强调神学的人,并不具有基本的逻辑,前后矛盾的坚持着一些别人的观点。或者解释一套,行为却是另一套。

逻辑自洽的出路,严格(原则、标准)地释经和应用

自从OpenAI诞生以后,大家似乎找到了一个准备讲道和理解圣经的简便方法。字词的意思可以问AI;句子怎么理解也可以让AI提供历代圣徒的观点;也可以预设某个名牧的风格而订制讲道大纲。使用AI来准备讲道也许还没什么问题,每个传道人所讲的显然也不都是他自己发明和总结出来的(如果是,可能更有问题)。问题是如何判断AI给出的信息是对的?如果其中有一个细小的错误怎么办?或者一个不那么清晰的观点,容易给人造成不好的误解?

上周四正好和小苏闲聊到是否可以制作一个帮助传道人释经的模型,或者我们可以根据某个宗派所坚持的观点和教义定制一个模型来帮助我们审查其他AI或个人的观点。在逻辑自洽这一点上,可能经过宗派大数据投喂之后的AI比人更靠谱。然而,正是因为人不一定会严格遵循某一固有的观念才会导致创新和进步。所以,当我们谈逻辑自洽时,不是指严格地遵行以往的观点,而是可以接纳新的不同。只要新的观点是严格基于圣经的解释,而严格的标准是它有合宜的原则,以及从原则扩展出来的释经的标准,并且这些原则和标准可以适用在圣经的任何一卷书上。不是旧约一套标准,信仰是另一套标准。很多时候,在信仰中表现出来的逻辑不自洽是因为我们随意(随自己利益)而没有原则地解释圣经,在随意之后更是随意地应用圣经。

今天新教的基督徒为没有遵守周六安息日提出过各种解释时,其中有这样几个观点:

  1. 这是旧约的诫命,和新约的基督徒无关;
  2. 我们遵守了律法的精义,在主日依然要安息,但不在乎具体哪一日.

先不管这些观点的对错,那么:

  1. 为何还要遵循同样是旧约的“十一奉献”、“不吃血”等要求?
  2. 既然不在乎哪一日,为何又要求或强调人们要在主日来礼拜?同样地,“不吃血”的精义是什么呢?是表明生命属于神,要尊重生命吗?那么不穿皮草是否也体现出对“不吃血”的遵行,是否可以要求人不穿皮草呢?不杀生是否比“不吃血”更显得尊重生命呢?为什么我们能一边吃着韩国烤肉,一边要求”不吃血“呢?

这体现出在对待圣经时没有一致地标准,逻辑不自洽。就好像当人们谈论我们自由时,我们也会觉得别人没有属灵的自由。因为我们双方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结论和看法也就不一样。那么谁对谁错呢?可能不一定是背后观点对和错的区别,而是实践差异的多样性问题。我们都是基督的肢体,手有手的做法,脚有脚的行动;手不同于脚,脚也不同于手,要是一样才是大问题。但我们都连于基督,这是我们共同的核心原则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