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信,为永生劳力

字数统计:

Page content

当为永生劳力

约6:26-27 中,耶稣又一次实实在在地说,这次他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这食物就是他自己,凡信神所差来的就是为永生而劳力了( 约6:29 )。耶稣挑战了人们只追求肉体需要的想法,希望人们站在属灵的视角下看到人真正需要的救赎。而人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罪中很难有属灵的视角,所思所想尽都是地上的事。就如今天的教会里,有时我们谈论公义、爱、圣洁,好像也只是在属世的视角中来谈论,也把这些当作肉体上的需要,可以使自我得到“成长”的满足,也可以向人炫耀。我们的确是为了那将来的永生过今世的每一天,每一天怎么过好当然需要思量,但爱神和渴慕神的赏赐才是那真正的目的。

许多时候,我们很少谈论永生,也很少把永生当作一个信仰追求的目标。这可能是对永生有些模糊或误解。一方面,在圣经中的确没有清晰地定义何为“永生”;另一方面,人们似乎很难期待一个未来的事情。许许多多的因素下,从而导致这一个重要的、美好的、未来结局常常从人们的追求中淡忘出去,加之罪的影响和对世界的眷念,人们也就不那么期待一个遥远的“永生”。

‪约翰福音‬6:35,47-48,51 和合本 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47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 48 我就是生命的粮。……51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什么是永生

孤独的长生

永生是什么呢?在一些吸血鬼电影里,永生就是身体年龄永远地定格在某一时刻,永远地活着。但是随着后现代的崛起,这种可以永葆青春地活着也在爱情面前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一种永恒孤独的诅咒。类似地,在中国,当卢照邻诵出“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以及仓央嘉措写出“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时,人们视乎也认为长生不一定是最好的人生追求。爱情是最能温暖人心的,给人以深刻追求动力的情感满足。

在西游记中,长生不老的几种方法。天上的蟠桃、地上的人生果,以及行走的唐僧肉。这一点看起来和耶稣说他的肉就是生命的粮差不多,只不过长生不老也不是永生。而耶稣的身体是真的要舍弃在十字架上,唐僧肉则有一众徒弟和隐藏在暗处的六丁六甲保护着,任何想要吃唐僧肉的妖精都没有好结果。

‪约翰福音‬6:53-55 和合本 53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55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虽然圣经没有清晰的定义,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圣经中窥见“永生”不同于长生不老的一些美好。如果人们还是以长生不老的想象来定义永生,那么永生确实没有太多值得追求,值得耶稣强调人生应当追求的地方。

永生不只是灵魂的永续

在耶稣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永生”与复活是相联系的,而复活会有配得“永生”的身体。因此“永生”并不只是灵魂的存在,人生甚至可以期盼着如今生一样地享受世间的美好。就像耶稣复活后依然吃了门徒们给他的烤鱼。这就断绝了许多科幻片中意识永存的想法,人们不是把自己的意识复制一份在网络上就“永生”了。“永生”可以真实地接触世界,与世界发生关系,永生的就是现今的这个你!

永生不只是时间上的长期存在

“永生”的另一个相关的信息是有神亲自地永恒同在,人要在神里面,神也在人里面。因为神是超越时间的永恒存在,那么人的“永生”也必将不只是时间上的长期存在。

路德认为,“永生”是神赐予信徒的礼物,是通过圣灵的作用,使信徒与基督联合,分享祂的神性。这意味着一种生命存在上的质变,不再是必朽坏的人生。人也可以在神里完全地满足自身人性的软弱和需要。加尔文认为,永生是神拣选之人的特权,是神恩典的果子。永生是与神建立的永恒的、个人的关系。因而,在永生里,个人意识的存在并没有被抹杀,并且个性的需要会得到真正满足。所以,耶稣强调:必定不饿,永远不渴。这并不是说人摆脱了肉体,消灭了肉体的需要,而是在神里面得到了真正的满足。

‪约翰福音‬6:35 和合本 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这种满足必定是超越了人世间有限的爱情,可以盼望有一种超越世间任何有限之爱的情感满足在永生里。那将是人与人之间最奇妙的爱,也充满了人与神之间最美好的爱。

永生是神对人的呼召

有时,人们很难想象信仰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好处。在传统的吊诡文化中,追求的会得不到,不追求的才得到。如果把永生视为一种给与人的利益和好处,可能许多人出于“真诚”、“虔诚”、“舍身”等大义之心而“不好意思”追求吧。虽然知道信耶稣的结果是永生,虽然自己也很想,但是不能明着说啊,不能把其当作信仰的主要目标呀。如果有这种想法的人,也大可不必如此了。因为永生不只是一种给与人的利益、好处,永生也是基督徒当尽的义务,因为他是神对人的呼召。

因为永生是与神的亲密同在,那么满是罪恶的人怎能配得与圣洁的至高者同在一处呢?因此,永生虽然已经从信主时开始,也必定随之而来会有本质的改变。人要在圣灵的工作中被更新,从肉体到灵魂,整个人都会更新。而信徒在这个更新中需要做的是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持守美善,禁戒邪恶( 帖5:14-22 ),过一个积极顺服神的人生。

这样看来,永生也是一种活出神呼召的人生。永生并非一成不变地享受,而是活出神的使命。

如何获得永生

约6:29 中,耶稣对人们的回答是“信神所差来的”,也就是他自己。这块属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救恩教义,信就完了。只是在实践中人们又会联想到“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导致很多时候在如何才能得救,如何成为一个好基督徒上出现一些模糊的想法。

‪约翰福音‬6:29 和合本 29 耶稣回答说:“信 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 神的工。”

在新教信仰的逻辑里,对一个还未信主的人来说,得救必然是“因信称义”,行为是靠不住的。任何在得救上靠行为的做法都有可能成为“行为称义”的错误。人们很多时候模糊地谈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时,所想要的其实是劝诫人要积极顺服神,不能什么都不做,不能因为自称信主就开始躺平。这时的期待是一种行出来的、外在看得见的“善行”或者“敬虔的行为”,是一种改变。而雅各说“行为成全了信心,就是亚伯拉罕的因信称义 雅2:22-23 ”之时,指的乃是和信心一致的外在表现。严格说起来对一个还未得救、没有圣灵之人来说,要求他有善行/敬虔是不合理的。因为在 罗8:5-9 里,保罗明确说了没有圣灵的人是不能服神的律法。由此可见,只有信且得救之后的人才可以让其指出他的善行来。如果一个人已经得救了,那圣灵必然会在其内做工和引领,那么他就可以选择行善了。也就是说在得救之后,我们才能期待他有善行或敬虔的行为表现。而与信心一致的行为表现,特别在得救上面可能不一定是人们所期待的那种似乎是属于“信主多年,且生命很好的基督徒”才能做出的善行或敬虔行为表现。我们假设在神救恩的前提下,是人做出了“信”的决定才使人得救,那么这个做出决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与信一致的行为。但他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内在和私人的行为,并不符合人们劝诫时的期待。

因此,永生在信之前也需要劳力——信神所差来的,信之后,也需要劳力——持续地顺应圣灵的更新和引领。

追求永生乃是合宜地信

所以,信和永生是不可分割的。与信心一致的行为,必然是神对人的呼召,属于永生的一部分。同时,信所盼望的结局就是永生——一个神与人亲密同在的永恒。

合宜的信,当追求永生。但正如一开始说谈到的,耶稣在要求人们追求永生时,也是在挑战人们习惯了的属世视角。下面这些,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依然是挑战。

不只是简单的对错

苏弟兄在周日的讲道中提出耶稣在约6中是一种天国真理对世界的进攻,对当事人来说可能会感到一种冒犯,当事人因为固有视角下的观念就会弃之如敝履。所以耶稣说,没有父吸引人,人就不能到他的面前。

就如同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对一些基督徒们的冒犯,这种冒犯发生时,我们是简单地评判对错呢,还是可以多思考一下冒犯是为何发生的?就如耶稣劝人只有吃他的肉才有生命时,人们的正确回应是什么?犹太人如何进一步思想耶稣这样说的动机和原因,结局是否会有所改变呢?

同样地,人们可能说开幕式是对宗教传统的亵渎,但是导演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他可能是借此宣泄了对权威的不满,对个人情感和自由压制的不满。就像LGBT,我们按照圣经可以说这是罪,但世上许多的人为什么会支持LGBT呢?有的人可以会出于对真爱的推崇,因为他没有在其他身上感受到爱带来的满足;有的人可以出于同情,在这种支持中找到了自己也被世俗种种捆绑情感的共鸣,找到自己的价值;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刻意地叛逆,因为他感受不到身边的支持和理解……我想一件事的原因很复杂,有罪的动机,也可能有美好的动机却做出了罪的行为。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复杂的事情,不只是简单的对错。

我们说信神,如果这种信只是简单的对错评价,那么这依然是属世的视角。因为我们知道世界在罪中被扭曲了,不单我们自己无法轻松地行出善来,世人也是如此。不单我们身处于被罪所辖制的世界,世人也是如此。而神呼召我们进入的永生才是一个没有罪的生命。在此刻,当我们活在世上时,我们的永生是要积极回应神对世界救赎的美意。就如他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我们或许可以多一些理解,让爱战胜罪。

当亚述进攻以色列时,在神眼中他是神“怒气的棍”,但他自己只是想如何混灭列国挣得更多 赛10:5-14 。但斧子岂可向用斧子砍木的自夸呢?亚述必因自己的罪恶而被烧尽( 赛10:15-19 )。

认识耶稣是神的圣者

只要混迹教圈多年,自然会知道耶稣是神。虽然各人对待神的态度不同,大致上耶稣都会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耶稣也以信他作为获得复活和永生的唯一方式,人们也天天奉耶稣的名祷告。

然而,在圣经中可见的事实时,耶稣暂时性地离开了跟随他的人——升天坐在了神的右边。这种疏离使今日的信徒并不能像彼得一样亲自经历他的同在,虽然通过赐下圣灵延续了同在,只是人在感受圣灵同在上较活生生看见一个人还是不那么直观。圣灵的同在一方面需要人细致入微的查验,还需要人相信神的信实。如果人不能相信圣灵的同在,也就很难体会到圣灵在自身上的工作,那么对于已经开始的永生来说,好像也就和未信之时相差无几。

耶稣的离去及圣灵的同在,的确是把人的视线从看得见的地方引向了看不见的地方。同时,也把人的崇拜对象从一个看得见的形象,引向了一个无形的存在。有时,我们会觉得基督教是个人崇拜的一种,只不过崇拜的对象是一位神。但耶稣离开了,他没有留下画像以纪念,也没有要求人们对着他的遗物或他曾经走过的地方五体投地来彰显虔诚。他甚至也没有著书立说,而是感动跟随他的人,让这些人以各人的不同经历、领受中回想和发展他的话语。四福音书的不同,正是这种结合了作者不同感受的体现。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作者笔下重点不同。这似乎是耶稣刻意把他的权威分享给了每个经历了他,又真实领受他的道在各自生命中的人。甚至也不是这些人,而是这些人在圣灵启示下写出来的话——圣经。及至看不见的圣灵降临,更是淡化了对可见形象的崇拜,甚至也不是耶稣曾经具体说过什么,用了什么语言,用了什么词汇,而是耶稣的道意味着什么。于是,从四福音到新约书信,我们阅读之后便会发现:耶稣亲自讲道时人们并不能完全明白他的意思,必须要圣灵降下之后,人们才能明白。于是,也就是在后人的书信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救赎之道的浩瀚和完全。不是耶稣讲得不好,而是没有圣灵,人心还是没能打开属灵的视角。这也许是从古至今,人们都热衷于依靠一个看得见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盼望在人而不在真理。因而,耶稣想要打破人们的这种没有真理标准的、盲目的偶像崇拜。很多时候人们期盼的偶像是皇帝、是国王、是清官大老爷或某某领袖,而不是规则、制度和真理。但现在,耶稣留下了一种观念、真理和看不见的圣灵。

所以,信耶稣也并非是追星一样,什么都是他最好,不管他说的道是什么,只要追捧他就行;也不管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只要追捧他就行。信耶稣乃是要真正思想他的道,在理性、情感和盼望中经历圣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