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这个系统(四)

从系统的角度看教会

字数统计:

Page content

系统的运作中会产生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会不断发生和日积月累。反馈回路的观点带给我们一个审视系统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些现象归结为某某或某某方面出了问题上。

当把问题简单归结为信仰状况的问题时,可能不会有一个前后一致的原则来维持教会的正常运转。比如:如果教会中有人不愿意服事,就定义为生命不好。那么解决办法必然是如何更好地进行门徒培养,只要有类似问题产生就安排培训,目标是杜绝这个问题的发生。这种想法很美好,但是太简单而不切实际。因为,教会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员有来有往。当一个新人来时,就会在系统中反映出不愿意服事的问题,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久而久之,人们也可能会觉得教会毫无变化,同样的问题总是存在,心生埋怨或气馁。那么,为了杜绝这些问题,就应该阻止新人进入教会吗?当然不是,如果杜绝新人,教会也就不需要存在了。系统的观念让我们以一个动态的视角(不再以消灭问题的角度)来对待这类问题。

教会系统的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

一个反馈回路就是一条闭合的因果关系链,从某一个存量出发,并根据存量当时的状况,经过一系列决策、规则、物理法则或者行动,影响到与存量相关的流量,继而又反过来改变了存量。 ——《系统之美》:反馈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系统的反馈回路(System Feedback Loop)**可以被理解为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一个循环过程,是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像滚雪球一样导致系统状态朝某个方向发生变化。反馈回路是系统思维的重要概念,它可以解释系统如何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或发生失衡。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教会)来说,其影响反馈回路的因素不是简单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是由多个部分影响下产生的循环。

反馈回路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1. 正反馈回路(Positive Feedback Loop)
  2. 负反馈回路(Negative Feedback Loop)

正反馈回路

定义:正向反馈回路是指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增强输入,使系统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正反馈会导致增长、加速或指数级变化,但如果没有外部调节,可能会导致系统失控或崩溃。

在教会中的正反馈回路,如宣教植堂上的循环倍增策略:

教会成员积极传福音 → 新信徒加入 → 门徒训练 → 更多人开始传福音 → 教会迅速增长。

在这个简化了的系统中,有两个部分:传福音、门徒训练。通过这两个部分的输入,分别产生的输出为:新信徒加入、新门徒开始传福音。当输出增加时,会使教会迅速增长,显然也会使得输入增加。

负反馈回路

定义:负向反馈回路是指系统的输出抑制输入,使系统趋于平衡或稳定。负反馈用于维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失控。

在教会中的负反馈回路,如教会的财务管理:

教会的财务支出增加 → 财务管理会议 → 减少财务支出

在这个简单的回路里,财务管理会议本来是因为支出增加而召开,但反过来却限制和减少了财务支出。如果教会每次召开财务会议都是减少支出,那么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召开财务会议。支出减少至0时,可能也无需会议了。

下面会从一些教会原本热心的同工对服事变得冷谈的不同缘由,来谈在教会这个系统中对反馈回路的一些思考。

人们对服事的冷淡

在一些教会的观察中发现,随着教会人员的稳定,教会并没有走向成熟,反而是教会领袖成为孤家寡人般苦苦支撑。其他的同工、会众似乎变得不再热心教会的各种侍奉和活动。人们每周虽然也会按时地参与礼拜、小组,每种活动中该做的各个步骤都会准确地完成。但是总会觉得教会少了点什么,需要改变和调整。

在传统的观念中,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往往被视为信仰出了问题。一种可能性是呼吁大家要悔改、要敬虔、要渴慕神,但好像并没什么效果。并且,这种呼吁似乎也不只一次两次,人们大概也习惯了。因为除了对服事的冷淡,人与人之间似乎也不像以往那么热情,各个成员身上也多出许多罪的症状……另一种可能性是会众开始抱怨教会领袖没有做得足够好,讲道不好、不再谦卑理解大家……甚至质疑教会领袖是否犯罪,影响教会的发展。但如果我们以系统反馈回路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些新的视角。

在《系统之美》一书中指出,长期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是反馈回路存在的首要线索。1当我们,发现教会的氛围长期处于一种低迷状态时,可能是出现了某些反馈回路助长了低迷,也可能是某些反馈回路抑制了人们的热情。

为何会对服事冷淡

如果我们不从某个同工的信仰变得软弱来考虑这个问题,仅仅是当作教会这个系统中出现的一个现象,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视角可以来思考。

例如,我们除了发现同工不再热心服事的同时,也会发现教会中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似乎教会建立之初的那份热情、大家彼此护持,一起快乐地享受分享、查经的时间不再了。大家也不在彼此关心,或者不像过往那么热心地关注彼此的生活、工作,人们也不再分享自己生活、工作上的困难和喜悦。简单因果关系的角度,一般会认为,因为服事少了,所以人们才冷淡了。但系统的角度,也可能是人们冷淡了,才导致不再热心服事了。甚至,二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反馈的回路,使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对服事冷淡。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感受不到爱时,当然会影响他服事大家的动力。当大家感受不到教会中的彼此服事时,也就自然会减少彼此的关心。

可能的正反馈回路

正反馈回路表明,一点点关心上的冷漠可能会在反馈回路中经历循环而被放大,以至于影响对服事的冷淡。

1、某个时期的关系冷淡。

这可能是因为如今避暑、避寒的习惯,各种较大的人员流动,导致人们从一个关系氛围良好的状态一下子进入一个近似于陌生的状态。那些平常能放松交流之人的离开,让人们减少了交流而变得好像陌生起来。当以往热闹的教会突然变得“安静”时,身处其中的人似乎也会变得“安静”。这是因为环境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影响,并且反映了集体行为的同质化效应。就像人们参与赞美会后,通常会让变得激情满满;当人们进入肃静环境,也会小声甚至不再交谈。

并且,这种因人员流动的陌生感,可能会积存下来成为习惯。导致当人们再次聚集在一起时,也很难恢复到以往的状态。久而久之,关系冷淡会越滚越大,让人们无心彼此的关心,无心服事他人。

2、生活及工作变迁带来的投入减少。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可能面临婚姻、亲子方面的问题。以往单身时可以肆意地投入到教会各项活动的服事当中,而如今只能挤出一点点时间参与教会活动。随着时间和精力的减少,使得人们自然表现得不像过往那样热情,这种热情的减退被他人感知时可能会产生“这个人变得冷漠”的判断,继而引起他人不再热情。于是,人们同样可能因为感受到的冷漠而从时间精力减少的状态转变为真正的冷淡。

曾经听闻一个教会的成员相识时大家都很年轻,充满了活力。但是随着大家彼此成家,又很少新人进入,渐渐地无法像以往开展许多活动,人们的反馈是:大家冷淡了。

3、流言蜚语的扩散

有时,教会中会真实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当然会带来关系的冷漠。但情况不止于此,当人们之间发生矛盾时,容易找到第三方进行倾诉,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在倾述的过程中,必然会倾述自己对矛盾的感受和看法。这些感受和看法并非是虚假的,但不一定是整全的。于是,如果第三方没有和矛盾的另一方进行交流时,可能被倾述方的感受和看法所影响,对另一方产生不符实际的论断。这种论断产生后会使自己在与另一方的接触中发生改变,会变得不如以前那么热忱。[^2]而另一方此时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这个人会突然冷漠?他可能又会向其他人倾述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于是,冷漠就在人群中被扩散了。

[^2]见《带领,从自己开始》中关于“三角关系”的论述。

可能的负反馈回路

也就是说,人们服事的热情被限制了,以及人们之间的交往被限制了。限制的原因可能有许多,有的是出于教会有意识的规划,有的可能是大家无意识的伤害。

1、对深度的追求,可能限制人们服事的热情。

讲道可能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随着信主年限的增加,人们在知识上的好奇心难以像初信时那样被满足,于是会要求讲道更加有水平、有深度。于是,就希望讲员都经过良好的神学训练,可以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胃口。这当然就会让一些无法花大量时间进行装备的人不再有热情于讲道的服事。“反正我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所以我干脆不讲了。”

这种对水平的期待甚至是矛盾的,在我们的教会里,一度有声音说讲道不够深入,同时有声音说讲得太难。于此同时,还有说讲道不够生活,没有实用性;也有说总是在讲生活,没有专注神的话语。这种状况的产生,在《带领,从自己开始》一书中指出,这可能是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投射在讲员身上,要求讲道更加有水平2

类似地,在其他的服事上,也可能会因人们的需要变化而让一些无法持续提升服事技能的人失去热情。当失去热情时,也就更不可能在深度的追求上得到满足。偶尔有所热心的个体,也很难满足不同弟兄姊妹的多样性需求。既然教会不肯提供深度的服事,那么大家也就很难在教会中保持热情。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的需要变化,可能出于挑剔、自身合理化的需要,也可能是出于真实生命成长的需要。但生命的成长,并非简单等于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的成熟、思维的成熟,更重要的是自己更加投身于服事基督和他人。

2、对敬虔的追求,可能限制人们彼此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能够敞开交流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而敞开的前提是有安全感,无论聊到什么,大家都可以不伤害彼此。

而随着年限增加,人们除了对信仰深度的追求外,也渴望自己生命真实的改变。为了真实的改变,有时会刻意注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罪,以及彼此监督对方身上的罪。如果一项罪长期得到不到改善时,敬虔的追求自然会产生一种压力。一种压力发生在人的身上尚且还能承受,如果当事人同时又处于职业、经济、婚姻等多方面的压力时,为了减轻压力带来的痛苦,可能会选择逃避这种压力。逃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欺骗,掩盖自己的罪,主动减少和人的分享;另一种可能是对他人变得严厉,以近乎律法主义的情绪来监督他人身上的罪,使他人不敢敞开自己的问题。

于是,对敬虔的追求反而使人们越加不敬虔,也就导致不再热心服事。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追求敬虔的问题,而是属灵共同体在追求敬虔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在过程中,彼此之间如何相处,如何面对自己遭遇等一系列的问题。

总结

教会这个系统是复杂的,许多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并非一定是某个人的信仰出了某种状况,而是系统运转中某些回路不断循环后积累的现象。而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是某些积极向上的抉择,也可能是人们身上的罪……甚至相互交织。

鉴于此,教会领袖们不应简单对教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下定结论,可以考虑从正、负两种回路的影响因素上进行思考、采取调整的策略。这样,或许可以避免一些妄下定论的伤害,也可以让教会的政策保持一定的延续。让教会既可以追求深度、敬虔,又可以体恤不同人的实际需要,让教会的氛围依旧充满热情。

本文转载至“福音时报”:《教会系统的反馈回路》http://chinagospeltimes.com/article/index/id/78037 略作调整。


  1. 《系统之美》:反馈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

  2. 《带领,从自己开始》:原因在于,在焦虑中,我们互相反应,然后为我们的行为设计一个所谓合理的解释。康复运动中的一句箴言将“合理化”定义为合理说谎,这是对我们行为相当准确的描述。我们解释的内容转移了我们对正在发生作用的情绪历程的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