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差异|来自世界的限制和压力
差异很正常,多沟通就好。来至于金钱的文化压迫
在一个“资本”的社会里,人们必然会有来至于金钱的文化压迫
一、服事那些感觉无意义、被世界限制的年轻人
和一些年轻人接触时,笔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心中有一种疲惫和困惑的感觉,有的人甚至可以形容为被疲惫和困惑所占据。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的人生只不过是在一个高速传送带上,身不由己地被推着往前走。社会、身边的家人设定了无数的目标: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拥有高薪、结婚生子……这些“必须做”的清单让他们感到很绝望,人们没有自由,没有意义。哪怕呼吸,都是沉重的。
有时笔者会问他们,难道你就没有梦想吗?你想做什么呢?你也可以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呀?然而,许多人的真实情况是,他会抱怨自己没有梦想,抱怨世界限制了他的选择。抱怨生活不过是一场场重复的、毫无新意的仪式。
针对这类人群时,有人会用圣经中宏大的主题,基督的大使命进行劝勉:人生要有目标,人生要有使命。如果直接这样操作,他们说没有梦想,就以长辈/过来人的口吻灌输一个梦想,那么和他们感受到其他那些推着他们往前走的做法又有何区别?
0、问题的背后
用0作为这个段落的序号,是希望我们在服事年轻人时,不要急于去做点什么。先好好地思考他们这些表现背后的真实状况为何。盲目地说教、针对表面问题的“标准答案”正在加剧“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鸿沟。
他们有上述的感受,其实并不简单是没有梦想。他们其实也渴望意义,只是找不到意义。为何会找不到意义?说明他们心中或许有对现实与理想的挣扎。他们渴望自由,却被困在比较和焦虑的牢笼里,被各种“必须“推着,缺少被尊重。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最根本的真理:他们是人,不是程序、不是我们的服事业绩。他们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人,有神的形象在他们身上。这些形象可以让每个人为之而赞叹,归荣耀与神。但同时,他们也会因为世界的罪以及个人的罪,在一些方面被蒙蔽,亏缺了神的荣耀。
我们首先要做的,更多是接纳,让他们能感受到:我不是孤单一人。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知晓他们表面之下的问题根源。治标不治本,很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又一种限制,在信仰中也没有希望……
1、承认他们的痛苦,设定人生迷航中的安慰目标
我们需要认识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无意义感”,并非他们个人独有的失败,而是这个时代的共同写照。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到足以令人窒息,精神却极度贫瘠的时代。这种贫瘠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毫无思想,而是这个时代有太多思想、太多价值,而每个思想价值都是一种在流量中被包装起来的幻觉,和真实的现实有些联系却又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问题。比如,年轻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动漫的、游戏的、桌游的……这些圈子并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到放松、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和价值。但同时,这些圈子是有限的,当离开圈子时,现实的无力感依然接踵而来。并且这些圈子,随着“资本”对内容的更新投放,会不断地改变,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当这些世俗的、短暂的标准成为衡量生命的唯一尺子时,任何未能达标的人都会感到自己被抛弃,而即便达标的人,也会因其短暂性而陷入更大的虚空。并不是说这些圈子就一无是处,他们可以成为生活的润滑剂,但不是解药。
有的教会简单粗暴地干涉或禁止人们参与这些圈子,其实也会破坏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社交需要。教会禁止了这些之后,又没有提供更好的社交活动,人们只会更加痛苦,甚至对教会产生负面评价。而有的教会,在这些圈子中以圣经文化替代“资本”的意义,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的办法。
他们所说的“没有梦想”,也许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他们灵魂深处在拒绝接受世俗定义的、那种宏大且僵硬的、必须证明自己价值的梦想。或许他们自己都没发现,他们的心其实在渴求一种更深沉、更永恒的安息和定居。正如我们一样,当我们初信之时,我们也会迷茫,也会觉得很多东西不好,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好。
我们或许很容易想到那位真正的安慰者。我们的经历或许很容易联想到《哥林多后书》,我们的主是“赐各样安慰的神”(林后1:3)。祂不是在批评我们的软弱,而是在等待我们将所有的挣扎和迷茫卸下来。但是,他们或许没有如我们过去挣扎的经历,我们并不能直接把结果给与他们,也不能直接要求他们去经历我们的挣扎。直接给予就成了另一种强迫1,他们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成为陪伴、安慰的角色,就像神在我们身上所做成的那些忍耐。
我们需要理解他们被世界推着走的感受。我们知道耶稣也曾走过一条不被世界理解的道路。我们要相信,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从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上看到神,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忍耐,我们的目标是安慰,这种安慰必须是在神哪里。因为只有在祂那里,所有人、我们和他们的痛苦、眼泪、每一次叹息,都能被承载和接纳。
2、挑战:意义的根基是什么,它不能建立在短暂事物上
在有了对背后原因的认识,有了彼此信任的关系,有了行动目标之后。我们或许才能成为神使用的管道,才能开始真正影响或帮助他们。
为什么人们如此容易感到“被推着走”?
一方面,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确是有顶层设计,在价值观念上,通过经济政策、财富的分配是有导向的。所以许多人会感到有推手、许多问题的解决办法好像就是金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过去的一些教会教导,只是简单地否定金钱,或者视金钱为中立的事物,这并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详见第二部分)
同时,当金钱与我们的基本生活所需、个人成长(价值)所需高度绑定时,人们其实需要在金钱上更有智慧。首先,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每个人都需要挣钱,付出/提供各种商品(服务、劳动、情绪价值……);同时需要警惕金钱获取、使用循环背后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因为一些人错误地将自己人生的意义锚定在了会移动、会消逝的根基上:
-
成就的沙滩: 意义如果建立在成绩、职位、财富这些短暂的成就上,那么一旦失去或停滞,我们就会彻底崩塌。于而这些东西又如此脆弱,自然会让人忧心忡忡,疲于奔命。而这些成就,或许本身有个人从小期望的原因,也可能是源于比较。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和区分这些目标如何对生活需要的满足,以及包含着怎样的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当来自于世界、父母的压力时,他们是想要我们有生活的保障,还是想要我们被其中的价值所定义?或许二者皆有,那么是否必须要接受这些定义,而不仅是满足生活的需要?这样,或许能让人少一些被“限制”的感受,有更好的生活。
-
比较的陷阱: 意义如果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永远跑不赢这个无止境的赛道。世界会不断地创造新的产品、新的观念,让人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意义”。要想在此获得安全感,人只有不断地努力。有时教会也会错误地安慰他们说:你虽然很糟糕,但是你看还有人比你更差,你应该感谢神。这会给人带来非常严重恶果,让人不断地在信仰中比较来获得安全感,而非真正地建基在基督的恩典上。
-
未来的焦虑: 有的人或许会转向寻求一个完美的未来目标上,一个让人生成功的事情。意义如果只寄托在遥远的、不可控的未来上,就会错过每一个当下与神相遇的机会。未来的目标固然重要、美好,但是没有今天的过程和努力,未来的目标就是雾中月水中花。如果即想要安逸、轻松的工作,又想要生活过得体面,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圣经挑战人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12:2)。这份无意义感正是圣灵在敲打每个人,邀请我们将意义的根基从沙滩转移到磐石之上——那就是上帝永恒的旨意和祂对你的爱。我们或许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是神的旨意、神的爱,如果一个人没能有经历去体会或认识的话,也很难明白,也就不会觉得神是人生的根基。于是,即使我们知道什么是挑战,也需要明白这种挑战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使用。认识神与更新人,总是一个相伴而行的事情。如果只是挑战他们,他们又没有建立牢固的根基,只会令人更加迷茫,甚至在多重伤害下变得“习得性无助”。
此部分内容转载至《福音时报》,略有修改,原文链接:https://gospeltimes.faithinlove.cn/article/index/id/81833
二、金钱、财富与货币——如何看待教会中年轻人的金钱压力
“挣钱”渐渐成为年轻人很重要的一个需求,如何挣钱,尤其如何快速暴富渐渐成为年轻人诸多压力中很重要的一个。
在过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国内教会有一种圣俗二分的倾向,教会在一段时间内视金钱为属世的,唯有在教会内的服事才是属灵的。这种观念的影响现今依然存在,导致人们对金钱有一些错误的看法,很难平衡个人属灵追求与挣钱之间的关系。随着越来越多整全信息的传播,如今的教会已经不再简单地把教会内外进行圣俗对立二分。这个时候,人们认为金钱是中立的,重要的是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如:为何挣钱、为何用钱、为何储蓄等等。但是,这两种观点可能都过于简单,并不能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给予年轻人在面对金钱压力时给与太多帮助。教会在强调态度之后,似乎无力继续,只能诉诸于让年轻人自己去祷告。
货币带有社会价值观念
财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个人或实体所拥有的所有资产,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艺术品以及银行存款等。财富甚至在意义层面,包含了一个人幸福的需要,脱离了实物的范畴,包括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而流通中的货币(金钱)通常只是财富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这些财富又被计量为货币的多少。导致在人们的印象中,财富与金钱、货币等同。但是,一个人可能拥有财富却只有较少的金钱;反之,一个人可能有较多金钱,却没有带来幸福的财富。
金钱和货币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金钱在历史上包括具体的、具有真实价值的贵重金属。而当今的货币更多是指纸币,甚至是数字货币。当今的货币的实际价值远远低于其所代表的金钱价值。在经济学中,“货币”或“金钱”特指流通中的货币,即政府发行的纸币和硬币。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且促进了专业化分工。
对于货币来说有两点是我们认识他的重要关注点,其一是交换媒介,其二是共同的价值衡量标准。
交换媒介意味着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满足必要的生活所需时,人们需要使用货币进行交换。这是对古时以物换物的进步,也带给人们生活极大的便捷。从这点上来说,货币是当今人生活于社会中的必需品,是一件有益于社会运作效率的事物。人们拒绝货币,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拒绝参与社会结构,参与社会分工,有违在创世记里神让人管理世界的使命。
因为货币的发行是由国家强制力背书,并且通过经济政策来体现国家的意志。因此,货币作为共同的价值衡量标准时,一方面体现了对财富的公允价值(价格)衡量,另一方面也会体现国家意志的价值(意义)导向。当人们在参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分工获取、使用金钱时,就是在国家意义导向的影响下。于是,当人参与到社会当中时,就面临着一种国家意志的影响。国家意志当然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社会价值的定义,通过经济活动中对财富的分配来刺激人们对特定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所以,许多人在生活中感受到一股压力,好像自己的人生被推着走,不得不做一些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济活动就是如此,并且人们离不开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的获取和使用。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人生完全没有自由。国家意志的影响,一方面并不直接加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它属于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需要看这种对人的影响是否是正当的,如果与圣经的价值观念相符合,也是个人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有的人,逃避这种影响只是因为个人的懒惰。甚至既想要挣钱,又想要不付出。因而在服事年轻人时,外在的压力于个人的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并不能简单批判挣钱不好,或者只要自己祷告就行。
经济结构带来压力
如今,年轻一代面临着诸多结构性挑战,包括社会支持有限、承担个体风险的压力增大、职业机会减少、工资增长停滞、住房负担能力不足等诸多影响。更有时候,在年轻人的恋爱交往时,金钱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影响,导致,年轻人对金钱的渴求增加,并与其自身对未来生活、情感、幸福的追求直接挂钩。
年轻人面对的金钱压力,来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去,实体经济为主,人们通过劳动力的交换获取报酬。这种自身劳动的付出投资与获得报酬相对稳定,而如今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传统的财富积累路径(如拥有住房、稳定工资增长)已不再像父辈那样“唾手可得”。例如在大城市购房变得异常困难,需要的付出不是他们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随着金融行业、自媒体的兴起,实体经济收益率的下降,导致社会整体追求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这种投资在许多时候,伴随着股票、基金等工具的滥用,以及自媒体的泛滥,甚至演变为一种投机行为。在资本对社交媒体的精心包装下,人们只是看到了部分成功获利的案例。在不断地信息轰炸下,资本强化了人们的投机行为、牵引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人们渐渐倾向于挣快钱的方式。
比如,一个新的产品发布时,会被包装为一种幸福生活的样式。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把幸福的生活视为拥有某种更先进的产品。导致人们在不停地追逐物质的更新,幸福变得不再稳定,也加剧了对金钱的需要。
于是,经济结构就产生了个人的不稳定感。这种不稳定感源于个人欲望在传统工作收入的条件下得不到快速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不安全感。年轻人的生活被投机性逻辑所定义,想要投机暴富。这要求年轻人不断关注变化来应对日益不稳定的环境,这其中蕴含着非常大的风险,投资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回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通常缺乏对风险的计算能力,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不稳定感。
不稳定感的加剧,还会带来对自身价值评估的影响。在众多挫折和少数的成功案例对比之下,加上货币政策有意识地推进着社会价值,很可能让年轻人在无法快速暴富时对自己的生活失去追求、失去意义。
教会在这个意义上,尽可能不要过分简化金钱的话题。要让人们明白金钱所连带着的社会使命,社会价值观念的问题。对被推着的感受、压力的感受并非简单是个人生命软弱的表现。人们需要在其中分辨出来自于社会的问题,个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对信仰圣洁生活的要求。
此部分内容转载至《福音时报》,略有修改,原文链接:https://gospeltimes.faithinlove.cn/article/index/id/8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