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敬虔|主日敬拜并非一直如此
差异很正常,多沟通就好
最近发现微信公众号的早期幸存文章,虽然有些现在看来很傻,但也是过去的自己,算是抢救和记念一下
历史可以在解释的时候被选择,但是历史事实始终不变。当足够的资料显现出来后,历史的全貌将会提供一些被遗忘的东西,也会打破一些固执的辖制。通过历史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会因为时代特有的背景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也包括对信仰和主日的看法,不同的时期主日的意义和所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详细的介绍主日的变迁强烈推荐阅读《主日简史——从新约到新的创造》【胡斯托·冈萨雷斯 著】一书。书中有几点,对今天如何遵守主日以及参加礼拜或许有所帮助。
1
现如今的主日敬拜并非从使徒行传里五旬节圣灵降临开始。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时候是在清晨,有很多人在耶路撒冷见证了这一神迹。按照犹太人的时间观念,一周的第一日是从如今星期六的傍晚开始到星期天的傍晚结束。在徒20:7中提到了保罗在安息日后的第一天,即七日的第一日(那时还未称为“主日”)聚会掰饼。首先这一时间是在周六晚上进行的、它符合犹太人一般安息日聚会后继续在晚餐聚会习惯。如果这是主日的开始,那么显然它并不是在清晨或者上午的时间。所以五旬节清晨的圣灵降临,并没有带来主日清晨礼拜的习惯。
后来随着教会外邦成员人数逐渐增多,聚会掰饼的时间也渐渐改变。改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外邦人的时间观念里周六的傍晚依然是第六日,必须到隔天的清晨才算是第七日;二是很多外邦信徒是为奴的、为人妻的、寄居者或是雇员,他们没有专门的休息日可以用来专注地礼拜,只能在一天的黎明之前聚会,日出之后还得继续工作。 无论改变前后,这一天都没有现今的礼拜仪式,在早期的这一天里他们更多是用作庆祝主的复活,焦点是庆祝。
2
所以主日一开始并没有作为对旧约律法中安息日的更新。犹太人在逾越节(周五晚上)的筵席里分享酒和饼,基督徒则在主的荣耀之日聚集起来分享酒与饼。在徒15里,我们可以看到耶路撒冷教会里关于外邦信徒是否需要遵守犹太人律法的争论,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需要为难他们,只需要吩咐他们远避偶像玷污之物,不可淫乱,不可吃血和勒死的牲畜。他们不需要担当犹太人的重担,因为每逢安息日,都有人在各地(包括外邦)的会堂里诵读摩西的律法。安息日的遵守由此可见也没有强加给外邦人。
于是,安息日是安息日,主日是主日。 文献表明早期(至少直到第4世纪)绝大多数基督徒是既守安息日,又守第二天的主日。安息日用来默想律法、赞美神的作为,主日用来庆祝主的复活。基督徒渐渐放弃安息日专注在主日礼拜则是后来的事情。
3
主日对待复活的态度也并非一致,也产生不同的礼节。最早的基督徒们庆祝主日,其表现方式是一起的聚会掰饼甚至宴席。随后的时间里人们因为要欢庆主的复活与胜利,渐渐发展出主日不应当禁食的规定;甚至祷告时,不像平日,主日禁止下跪祷告、只能站立祷告。因为禁食和下跪都与庆祝的精神不符。用特土良的话说,任何带有焦虑或顺从意味的姿势也不可以有……免得给魔鬼留地步。
从君士坦丁归信起,教会的环境发生了转变。周日开始成为休息日,人们有更多时间花在主日礼拜上,加上几乎越来越多民众的归信,欢庆的仪式比以往更加精心。诗班专门演唱的形式开始出现,圣餐仪式是这场庆典的高潮。 由于这一时期教会得势、影响巨大,主日在民间也成为娱乐狂欢的日子。物极必反,当日耳曼入侵罗马后,圣餐礼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其焦点被视为不流血的献祭,重演基督的牺牲。这渐渐影响了整个主日的气氛,严肃与罪咎感代替了欢庆,下跪祷告代替了站立祷告。由于要表达对基督的敬畏,圣餐礼的频率开始下降, 不再是每周一次,甚至是一年几次或一次。
4
中世纪通过礼仪律与道德律的划分,从神学上解释了十诫,也让主日替代了安息日。其逻辑是花一天的时间安息属于道德律,而具体在哪一天安息是属于预表基督的礼仪律。既然基督的应许已经实现,那么礼仪律就无需再守,因此时间将不受限制。在主日礼仪越来越重要、气氛变得严肃和悲怆的背景下,安息日禁止工作的特征也在主日体现出了,于是主日就代替了安息日。早期是安息日与主日并存,到后来反对安息日守主日,如今终于用主日代替了安息日。
不过具体在哪一天聚会,具有一些灵活性。在加尔文的时候,他说:“只要没有迷信某个日子,我不反对教会在其它庄严之日聚会。”然而清教徒却比较严格,在清教徒影响正盛的时候,他们通过立法来规定主日应当守安息日。虽然后来这些立法被废,也极大的影响了英、美教会的观念。
5
宗教改革以后,为了将新教的基础教义教导给普通信徒,同时因为新教看重圣经教导,讲道(尤其是释经讲道)成为主日礼拜重中之重。 之前,普通信徒接触圣经是通过礼拜仪式中神职人员的宣讲,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信仰的反思。这一时期很重要的科学进步是印刷术的发明,这使得普通人有机会拥有个人的圣经。这样,一些反思的观点就可以通过书籍或小册子的形式得到传播,继而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当唯独圣经被提出来后,圣经越来越成为信仰的中心。直到今天,讲道是新教主日礼拜中的核心。在清教徒中,为了小孩的宗教学习,在19世纪初开始设立主日学。
我想,正是由此也产生出如今的一种错觉,仿佛主日礼拜就是来学习神的话语、提升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又会见到另外一种礼拜的场景。
虽然人们对待主日的态度、意义以及礼拜的仪式并非一成不变,终究是反映出了人们对信仰的理解和神救恩的回应。其中有些颇为尴尬的想法、有些也很适合现今的胃口。不论如何,正如作者所引的经文——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而如今,我们又当如何面对这个时代的种种压力来回应、来调整、甚至改变我们对周日的看法和要求?我们如何来定义一场主日是否敬虔、一个基督徒对待主日的态度是否敬虔?从形式、步骤和内容,何为敬虔? 既需要神学上的支持,也需要实践上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