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与植物》01| 以更广阔的视角认识基督的救赎
世界的丰富反映出神的丰盛,在丰盛里有基督深邃的爱
圣经是上帝给人类的启示,不明白植物的人,也可以明白上帝的启示。但是,当我们愈明白植物学,也许对圣经有关植物的经节,有更开阔的空间、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角度、更饥渴的求知,去认识上帝的启示。 ——《圣经与植物:从圣经看见上帝奇妙的创造》·自序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乏各种理论和原则来认识上帝。理论知识太多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会沉迷其中。如果是专业搞理论的人尚可理解,而更多人沉迷其中时却又抱怨理论知识毫无用处。或者给自己编织一个“进步的目标”,再学一点、更多一点,就可以让自己“成熟或成功”了。为什么自己信了主还会经历苦难,还会有许多的痛苦,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多。我想,神并不希望每个基督徒都成为神学家,至少不都是理论神学家。当人在理论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摇摇欲坠而感到不安时,可能会联想到“平静风浪故事”里门徒们的担心害怕。如果此时,耶稣要也在我们身边该多好,让我们看见他在海上行走,让我们听见他斥责风浪,或者让我们知道他就躺卧在同一条船上……只是耶稣如今不在我们身边,至少不是以物理可见的形式在我们身边。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理论知识似乎并没有实质性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相信基督与我们时刻同在,却又在担心害怕;我们相信神的创造奇妙,却好像又没什么具体事物可称赞;我们发现神一切的丰盛,却好像只在于自我情绪的感动……在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里,神在哪里,神的创造、奇妙、丰盛在哪里?
我想,这一本书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视角,从植物的角度——一个真实的、可以被看见和触摸的世界中,神早已启示的奥妙去认识上帝、认识基督的救赎1。
但同时,正如作者的观点,这本书不是一本认识上帝启示必须的书籍,他只是提供了一个视角。按此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自己擅长或喜欢的领域去找到一个认识上帝的视角。因为我们相信:世界是神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出于神,并且所造的一切都甚好。如罗马书所说,籍着受造之物,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我是一名会计,我第一次对马太效应有深刻的印象是在讲道中,对相应经文讲解时。当时第一感觉是很兴奋,圣经果然是大有能力的真理,连马太效应都是出自于经文。经文给予了人们一个不同的视角,让勤奋的人获得更多是一种公平。不过,随着我在专业里去认识马太效应,我会发现“反垄断”的出发点也是因为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时的马太效应会对经济和社会公平带来严重的伤害,马太效应会带来垄断,会导致一家独大。最终让市场失去活力,失去公平。于是,回过头来看经文时,我们真的要一直奖励敬虔、一直让敬虔之人获得一切吗?这真的是神的旨意吗?或许我们以敬虔来给人划分等级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我们对敬虔就获得奖赏的认识是否是一种错误?毕竟谁人可以在神面前坦然而立呢?谁人可以像讨要报酬一样要求神必须给与奖励呢?神的爱不是要求我们去怜悯、照顾有需要的人吗?为何我们要以敬虔、努力等来剥夺他人的机会?也许简单地对圣经-马太效应感到兴奋的行为,值得我们慢下来更多地思考。
对于一个很少去到自然里的人来说,我无法分辨植物之间的不同,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在我的眼里,路边的植物大概就属于各种“杂草”。按照书中的观点,这或许只是我没有发现神创造的美意。
即使别人称这到处滋生的植物是“杂草”,只想用杀草剂取消除,我却认为上帝从来没有创造一株杂草,上帝创造的所有的植物,都有其美意,只是人忽略,没有发现而已。
也许我在被人眼中也是一株杂草,只是上帝视我为宝贝。
——《圣经与植物:从圣经看见上帝奇妙的创造》·自序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当然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发现神创造每一种、每一株“杂草”的美意是什么。于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都能发现神创造我这个人的美意。正如杂草,作为人的价值,也不在于同属被造之周围人的看法,而在于创造者的计划。福音中所包含的救赎,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人从一切有限的(世界的)价值判断中解放出来,使人专注于神对人的奇妙计划。让人可以脱离世上的捆绑,自由地与神同行。人生并非毫无意义、充满随机的混乱,而是一切都有神美好的旨意,他呼召我们成为他的合作伙伴,共同成就他万世以前的规划。
于是,今年的书单里推荐对这本书,首先是期望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世界里更多认识神。以此来弥补我们只是从经文、理论知识中知道上帝的不足。然后,从不同的视角中可以带来一个更加整全的神学框架,我们的信仰不是完全脱离这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我们的信仰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这样,或许使人可以心甘乐意地顺服在神的权柄之下。将自己献为活祭,成为神使用的器皿。
-
在自序里作者说:但愿透过圣经的植物,让人更认识上帝的创造与耶稣的救赎……不只让人认识植物的存在,有更深的目的,而能更深信靠主耶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