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在爱中堕落
最近发现微信公众号的早期幸存文章,虽然有些现在看来很傻,但也是过去的自己,算是抢救和记念一下
友爱意味着排外:群体在共同点中产生
好的群体,它的成员之间应当有爱,没有爱的群体就好像一群恰巧走到一起的路人,不会给这个群体带来什么益处。爱可以说是在群体里链接彼此的纽带,它可以超越一切的制度和形式;也是让群体的每个个体可以发挥各自的特点,并由此而组合一起发挥群体功能,体现群体最大特点的核心元素。然而群体中的爱也有导致群体堕落、限制群体继续发展的可能。
根据《四种爱》的观点,群体成员之间随着人们不断地接触,渐渐产生出爱来。群体成员之间的爱多是属于友爱,而友爱具有排外的一面。因为友爱的建立需要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欣赏,这些兴趣和欣赏是别的群体不具备的,因而群体中的人才会聚集在同一个群体。当友爱的程度越深时,人们在共同的兴趣上就越深入,于是自然地就离群体以外的世界更远。友情之爱的黑暗面就是导致群体自嗨,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以群体为傲,视群体为最优的存在,对外界的任何言论都不予理睬。即使理睬一下,也是不屑和嘲笑。这种骄傲有时很强悍,让群体以外的人会刻意的躲避;有时又因太自我而显得与外界毫无联系。同样地,当用系统的观点审视一个群体时也是如此,系统的陷阱就是会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固步自封。无独有偶,在《带领者十诫》也同样谈到群体的这种封闭,特别在一个骄傲和强势的领袖带领下时,群体会越来越排外。
教会也具有友爱的风险:教会需要向外
所以在教会,这种危险依然存在。
在共同的信仰下,彼此链接,相互分享交流。人们通常会享受这种团契相交的生活,在我以前的经历里,甚至会认为这种团契是这世间最美妙的时光,在团契里相交比其他的关系(像家人、同事关系)更美好,因此也愿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委身在这样的团契里。这是友爱带来的好处,人们在友爱之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又可以以信仰为目标,更可以使深处罪恶世界的人们一窥天国的美好。当人们在教会里建立越深厚的友爱时,因为友爱的排斥性,自然也会越排斥教会以外的其他人和事。然而,这种友爱如果仅是如此,也就成了教会以及每个成员生命成长的绊脚石。
要解决友爱陷阱的威胁,需要教会对此保持警惕。出发点显然是“谦卑”,只有谦卑才能使人在罪的面前保持冷静的谨慎。然而,如果人们承认罪的影响是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的,那么谦卑之时必须得向神祈求。此外,解决友爱的陷阱就必须得跳出友爱,这不是说放弃彼此之间的爱,而是在此之外建立起新的爱——一种向教会以外的爱。这是很自然也是符合神命令的事情,教会不应当自顾自己内部的事情,必须要把神的爱传出去。无论是去关怀他人的行动、还是传福音的行动,这种向外的动机会让人们稍微注意一点群体之外的事、减少友爱带来的排外。
向外时的危险:导致教会骄傲的原因
导致教会陷入骄傲的原因也有很多,通常是与外界接触时才是体现骄傲的时机,不与外界接触则是内部的自嗨。向外时,例如以下几点:
1、教会神学派别很优秀
在一个以资质、标签为身份辨别的社会里,神学派别显然是非常的重要,好的神学派别往往带来好的形象。于是,当一群因接纳共同派别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唯有把这个派别打造成完美的派别才能满足他们之间排斥世界的骄傲。
然而这顶多只是整体上的印象,对个人来说,很少有人能清楚说明自己所处的派别与别的派别有什么差异。神学派别的另外一个化身就是教会,不同的教会往往属于不同的派别;另外教会还有一个看得见的标签——人数,这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教会信仰好坏的标志,其背后的逻辑是教会越属灵则人数越多。姑且不说这逻辑有什么必然性,它反过来是绝对有问题的。人数多不能代表越属灵,这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大多数人批评三自一样,但三自的确是人数最多的教会。并且,我也曾见过三自里特别敬虔的人,也曾见过其他教会里虚伪的人。因此对于不同标签的个体来说,个体没有丝毫因所处派别和教会骄傲的理由。但是,因为在这个群体之中的友爱足以令人满足,就会以这些作为骄傲的资本。
面对这个问题时,我的建议是不要仅仅宣讲一种教义。教会可以有自己的坚持,但是在宣讲上需要多种。这并不会破坏教会的传统,导致教会在各自派别中徘徊。如果一个仔细思考各种神学思想的人,一定会发现很多的神学思想、特别是那些标志着不同派别的教义,都是有所针对的。例如重洗是针对婴儿洗的,如果不讲清婴儿洗的理由,也就不会体现坚持重洗的意义。三位一体也是这样,只是讲耶稣又是人又是神,只会令人枯燥,但若能说清楚反对的理由及威胁,可以更多理解这个教义的内涵。相反的,只是单方面地宣讲自己的坚持,贬低其他的思想,只会像抗日神剧那样使愚昧的人获得精神上的鸦片而骄傲,令愿意冷静思考的人生厌。于是,当人足够了解各自派别,各自思想的产生背景和过程,会发现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会发现这里面所包含的敬虔、思考、担心和坚持。这不但可以仔细的检视自己的种种想法,也会重新认识教会所持守的神学,更会在各种思想的争论中保持谦卑。
2、教会牧者很优秀
这个其实和派别优秀类似,对牧者优秀的评价大部分是出于牧者讲道内容的优秀,也就是有深度。出名的牧者代表了一种优秀的标签,自然会成为一个群体骄傲的理由,彷佛牧者就是教会,教会就是牧者。然而,什么是深度?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幻觉,没有比较就没有深度。
当两个不同教会的牧者在一起时,除了外貌就是言论,人们几乎不可能通过让双方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来对比各自的信仰生命。我的意思是,不同的背景,人们不同的生命轨迹是很难进行比较的。外貌,也不会太成为基督徒比较的焦点。剩下的就是言论了,具体就是各自的讲道。有的人很会讲道,讲得十分的生动、特别地大胆或者声泪俱下,但所讲的内容其实谈不上“深度”。有的人,内容很有深度,但却令人昏昏欲睡。能完美结合的人很少,大概都成为了名牧。不同的牧者他们所能影响的人可能不同,但却是正和神心意的影响。他们的职分是神对他们的呼召,也是神为他们预备的,他们是属于神的仆人。因此,指着牧者骄傲的人,无论是出于何种对牧者的爱心,都是分裂神的作为,若要夸口,当指着神夸口。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牧者自己谦卑;起初,不要把信仰建立在知识上。知识的多少,传递知识方法的优劣并不比真正的生命更重要。若是可以敞开自己的生活,认真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这比讲道的影响更加厉害。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而一个生命真正改变的基督徒也就不会流于教会短暂团契时的友情而坠入骄傲。离开教会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爱,也有很多很多需要给与的爱。没有实践,信仰只不过是一种精心包装下的虚伪。
3、教会成员很优秀
这个大概和牧者差不多,只不过人们在评价教会成员优秀时通常看中的是他的身份,在职场里的身份。这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实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职场里拥有更高身份的人意味着他的成功。在他的成功里,通常是要付出更多的坚持、辛勤、较高的情商、抓住机会的勇气,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地方。现在有一种传福音的方式,就是安排明星基督徒演讲。通过他们身上的光环,很容易吸引和激发人们来靠近基督教。通过教会内一些成员的优秀,彷佛也就说明了教会是优秀的,教会越优秀,越能让成员之间更多投入。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优秀的同时也就说明还有不优秀的存在,更何况耶稣明言是来召罪人,但是群体中被友爱迷惑的人会忽视这一点。
这就像人们在不信主的时候一样,自己要有一个优秀的朋友,彷佛自己也变成了优秀之人。这实在是一骄傲之心在作祟,当人们一旦受到优秀之人的一点冷落,就变得认清现实、甚至由爱生恨。嫉妒的心瞬间就会取代这种骄傲。人如果自己不能成长得像优秀之人,总会变得如此,这就是罪的可恶。除非,人真的相信神赐给每个人的恩赐是有所差异的,否则很难接受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距。在神恩赐的差异下,每个人理应不同,既然如此,每个人的不同就是神特别的恩待。所以“优秀“是神的恩典,”普通“也是神的慈爱。如果友爱使人们聚集一起,那么对教会成员的正确态度,就成为理解教会以外他人的一个起点。客观来说,人们不但应当赞美神所赐的优秀,优秀不是罪;人们也需要接纳普通,普通也不一定是敬虔。
4、教会成就很优秀
这点相比前三点可能是最能体现群体堕落的原因,因为教会的成就通常就是教会的兴趣所在。成就越大,越能证明大家的兴趣、目的是“正确“的,因而大家的关系将更加紧密。这实在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这种正确自然就会体现在评价他人的错误上。
然而,成就越大不能说明越正确。如果是在传福音、宣教上的成就,我们当然不能说它不好,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只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因此就说别的教会在这些事工上是错误的,别的教会取得的成就可能很小,但却也是正确的。人们需要接受一个“好”和“更好”的观念,“好”和“更好”比较时不能说“好”就变为不好了,它依然是好的。更何况,在传福音的事情上,我们都知道这是神的大能,人们实在是没有任何一点可以骄傲的。
最后,教会里需要爱,但是“爱”也会使教会变得骄傲。当教会开始在一些方面排斥世界时,很可能就陷入了这种骄傲。通常,这是教会自身察觉不了的。
“毫无恶意的排外行为很容易演变成排外的风气,再进一步发展成堕落的排外乐趣。一旦开此阀门,我们便会迅速直线下滑。”——《四种爱》C.S.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