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为主

出了问题可能就来不及了

字数统计:

Page content

预防性

妻子的行业是中医,他们强调“治未病”,也就是做好预防、提前进行经络疏导已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就像癌症,虽然会花费更多的代价,如果是前期和中期还是可以治疗。但如果真正到了晚期也就只有安静祥和地面对死亡了。在信仰与信仰生活之重要场景的教会而言,也会出现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中总是好的,等到问题爆发时难免伤筋动骨或解散重来。另外,大环境是处于罪的权柄之下,那么问题总是会产生,预防的重心其实是疏导,堵是永远堵不完的。通过形式上的规定来预防,只能让问题通过其它形式爆发。

全职服侍

最近因为买书加入了一个群,大家时常会谈到盗版的问题。群内的观点比较一致,都认为印刷、传播以及买卖盗版都是罪。无论什么样的环境,盗版始终是盗版,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开脱犯罪的事实。同时,大家也意识到盗版的问题永远不只是盗版的问题,很多买盗版书籍的原因也很具体。除了缺少渠道外,就是很多人因为全职服侍没有什么钱。没钱,显然是一个尴尬的事情。

动机问题

我其实有个想法,为什么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或来源还要读书和服侍。这听起来很不公平,让人们的热情或者热心被践踏,可是这真的不合理吗?但是什么条件都没有就开始一件事,这样的事在多大程度是一种信靠,而不是对于神的绑架?虽然这个世界是善恶对立,但是不代表是非常简单和清晰的黑白之分。对神的追求和顺服也需要在合宜的时候才是好的,就像以色列人在因为不信与害怕而将要被神惩罚在旷野40年时,他们激动而勇敢地冲上去征战,结果以失败告终。

一个人全职之后如果靠自己的积蓄还好,否则就是牵涉众人的事情。尤其是当前的环境下,大家工作也是各种艰辛、物价也上涨;自己倒是献上了,可对奉献的需要不是让人雪上加霜、更加水深火热吗?所以,教会没有太多的奉献和支持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家都不容易。有人认为每个月都有神出人意外的供应就是印证了全职献上的带领,但也可能只是神的慈爱在怜悯,就像神也不乐意人犯罪,当人犯罪之后神却选择忍耐和饶恕、继续供应世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

当然这个想法也不是那么绝对,因为神要做的事情是人无法测透的。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圣灵带领,还是通过一些外在的事情来勉强印证自己想象中的带领,这其实才是真正的问题。想法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可以在作决定时有更多一点的考虑。至少,全职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自己家庭的问题。

工作量的问题

让一群每天996 拼命挣钱糊口的人,养活一个或一家“看起来”只需要在每周日工作一下的人是否合理?这是一个要求可以养活一个家庭“合理收入”的障碍,如果每周只有很少的工作量,为什么值得那么多的工资?或者可以说工作的意义非凡,那不是也有在天上的不同奖赏吗。在大家都拼命劳作的工作日,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可以接受探访和辅导?

但是一个项目的开始,前期总是会有成本的投入、且具有排他性。如果要为周日礼拜做准备,那么花1到2天的时间是合理的。就是这样的1、2也会导致服侍者被其他工作所排除。服侍者的工作量可能的确不多,一是因为教会内没有更多机会,二是因为他不能满足其他工作要求的工作时限,每周不能干满至少五六天不好找工作。如果要全职重0开始一项服侍,那么“看起来”多半是没什么事情可做的、比朝九晚五都还轻松许多。但不等于以后也会轻松,不过在目前的环境下大概是会被迫轻松许多。

于是也就导致个人价值的问题出现,在很少的工作量下能否真正认清自己服侍的价值在哪里,不要单看工作量而是看在神的计划中是否充分必要。或许多余的时间可以用于学习和祷告吧。

不全职试试?

最后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非要全职?即使排除了经济和服侍价值的问题,仍然有其他方式可以参与服侍。一边工作一边服侍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有工作那么就可能解决经济的问题,如果工作不那么忙,也可以花时间来预备服侍和服侍。这应当是一个可选项,服侍≠全职服侍。工作虽然容易让人因世事而焦虑、可能不能很好地专注在属灵的事情上;但这也是大部分基督徒的生活现状,好像基督道成肉身,工作经历也可以帮助服侍者了解当下的社会状况、体察人心不是吗?不是全职就代表敬虔,在世界中忍耐并与罪征战也是需要神的呼召、是一件敬虔的事。更总要的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全职服侍,神并没有在今天应许吗哪和鹌鹑,大部分都会众需要看见一个在世界中一边996一边敬虔的样子。

总之,全职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决定,一个仅仅是关于自我和家庭的问题,它还和很多人相关,也和自己是否真正在神的带领中活出爱有关。全职更恰当地应被看作是神对一个地方教会共同体的呼召,无论是起点还是结束,没有共同体则没有全职。

心理辅导

据网上的资料说,中国人至少10%的人有抑郁等心理疾病。按照一位弟兄的说法,国际环境在变,我们的美好时代正在过去,可能以后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时代了。在社会压力明显越来越大的情形下,人们的心里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渐渐地,人们开始认识和接纳心理治疗。其中可能全职辅助的弟兄姊妹压力更大,经济的缩减,首当其冲的是他们。

病根与解决方法

但是,如果这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法真正消除。任何心理辅导都是治标不治本,除非假定根源在人,那么才有希望通过改变人来适应这个环境。根源在人,也有多种可能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心理的问题产生新的或扩展至更大的问题,有的是因为身体顽疾导致心理产生了变化,也有的是二者相互影响已经难解难分。事实上,人作为一个人乃是因为神用泥土所做的身体加上神所吹出的生气,二者的结合才成为了一个整全的活人。无论最先是心理还是身体的原因,当问题出现后就是“这个人”的问题,二者就会相互影响并纠缠在一起。

那么在解决心理问题的时候也就同时需要解决内心和身体的问题。但如果认为罪是这个世界败坏的根源,罪是导致人一切苦难的原因,罪是使人身体患上疾病衰败死亡的原因,那就容易偏重在解决灵魂的问题上。也就诞生出通过福音、门徒训练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罪的影响的确甚大,但就人的个体而言,一个人自我的罪并不一定是导致他身患疾病或心理疾病的原因。约伯记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么通过福音或门徒训练来医治心理疾病的方法就有所局限。

所以,心理治疗是一个相当专业的事情,不是简单地跌打损伤,得专业人士选择合适的专业的方法进行治疗。不单单是灵魂,也包括身体。

以爱的环境来预防

但是,作为一个教会来说,是被神呼召出来在世界做光做盐的共同体,是天国在地上的投影。对教会这个共同体来说,彼此的爱与勉励可以成为人们摆脱罪恶世界影响,并且在伤痛中得医治的美好小环境。越是在一个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越是在基督里,人们陷于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小。显然教会是这个时代基督的身体,是帮助人在基督里的方式。

如果教会不能拥有专业的治疗师,那么至少可以在“治未病”上做一些预防措施。如前所述,教会连满足全职传道人都困难,哪有更多的资源去满足专业心理治疗师的需要。教会的环境可以让人不用一直生活在罪恶之下,虽然大环境没变,至少可以有一线喘息的机会。并且,就像我们时常会感冒发烧一样,一些小病或是疾病的前兆在一个轻松有爱的环境里也可以得到治愈。很多时候,人们称教会礼拜是每周一次的充电,满足了一周的需要也就不无道理。不过真正严重的时候就不要拖延,即刻就医为好。

若是要想建立一个有爱的环境,那么爱显然就是其中所必须的。有人说爱是与律法相对的,一个有爱的环境必然不能是一个律法主义的环境,而律法主义会给人以无限的压力。当然不能是律法主义,但是爱与律法也是不能分开,正如公义和爱不能从神身上分开一样。真正的爱必然有恰当的施行律法,公义的缺失会导致爱变质。

不过现实是,教会倾向于律法比活出爱要容易。一个有爱的环境需要共同体中每个人、至少大部分人的长期参与和维护,而一个律法的环境只需要讲台上的严厉声音和一时的言语激动。从争论某个具体事项是否可做、是否敬虔的现状中,就容易知道身边教会文化中的律法主义的倾向。这不一定是教会造成的,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福音因信称义的恩典总是被以行为来塑造自身价值的倾向击败,被人遗忘。还好福音是神给予人的恩典,人忘记了,神也不会忘记。

所以,教会需要一个合适的有意为之的模式,不是简单地听道,培训。聊天、娱乐、吃喝也是很能建立彼此关系的重要事工,况且教会历史上就是这么做的。

总之,对心理辅导或治疗的需要正在越来越多,教会在这个风口中可以像猪一样飞起来。无论提供心理咨询、辅导还是治疗都大有可为,不过也需要很多资源。只是教会的本质不是心理辅导,而是福音,是基督的身体,天国的形象。就算维持一个有爱的环境也是好的,而一个有爱的环境事实上需要一个合理的教会建制,避免从少数人来的律法主义,也激励人们在轻松友好的氛围内彼此相爱。

教会模式

作为一个从小(初信)学习改革宗神学的基督徒来说,越来越多的改革宗教会的负面信息被暴露出来。这可能是树大招风,其他神学观念教会的负面信息也不少。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曾经有过不好的经历而更多的给与了类似信息的关注,所以才得到这么多的负面消息。总之,教会的负面消息是存在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是细思极恐的。

关于对的一些逻辑

逻辑一:如果A是对的,那么A所做的不一定都对。即使A所做的也是对的,但对于B来说,A所做的可能不合适。A是对的同时B也可能是对,并且A与B所做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十二门徒除了约翰都殉道惨死,那么为什么约翰不去殉道呢?他胆小软弱和不信吗?显然不是。

所以,如果有人、有教会在历史上成功了,那么别的人或别的教会也可以却得成功,并且不一定按照他们的方式取得成功。成功在于神的同在,不在于形式。具体像礼拜的形式,如果大家都喜欢大教堂的礼拜氛围(至少我是喜欢的),这种氛围容易感染人,容易使人感动,也就容易促使人敬虔。但是这种形式本身并不代表敬虔,也就是说是否敬虔不能以是否属于这种形式来评判。这样评价不说逻辑上过不去,也不符合以心灵和诚实(真理)来敬拜神的原则。所以,礼拜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即使是限定性原则,也只是规定了礼拜的要素,而对每个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保持开放。

所以,我想教会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并且都是合理的。

逻辑二:如果C是错的,为了证明A是对的,那么不需要A整天地攻击或与C划清界限。同样的,如果A在攻击C,那么不代表A比一个不攻击C的B更敬虔。简单的例子,耶稣他老人家显然没有发动对世界的战争(使用冷兵器厮杀流血的那种),世界上的每个人对于他来说都是邪恶的,他也没有完全与世界分离,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所以,是否敬虔自己知道、神知道。不用树立各种稻草人去攻击。也不用通过“奋不顾身、不畏强权的反抗之行动”来彰显自己的敬虔,这没有多少意义,何况多少和耶稣的形象有些不符,按照这种理论,耶稣在面对审判、对神误解时的沉默就是不敬虔。可耶稣是不敬虔吗?针对敌人首要的是祷告和爱,因为每个人都是福音的敌人。更何况,稻草人树立多了也是对自己身份的固化,阻碍了自己需要更新的机会。

因此这样一来,教会模式的建立就有了很大的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也可以关注本教会具体信徒的实际情况。有一点很重要,教会建立与存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了福音,教会自己也要活出福音的恩典。于是教会不要总想着做很多很多事情,不要把各种职能都分配给有限的成员身上,有些事情不做也就不做了。

资源共享与合一

既然不能做到所有的事情,那就资源共享,这也可以显出教会的合一。A可以心理辅导、B可以全职服侍,那么A和B联合起来就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或许还可以节省一些经费和资源来做其他的事情。就像购书群里所说,有的人因为工资少只能买便宜的盗版,而有的教会因为大家不愿意读书而送不出去书,这真是人比人气死。

资源共享是否就意味着有些人要下岗呢,这其实不一定。如果是互补的,大家的岗位还在。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创造互补的机会和自身条件。如果不互补也没关系,多出来的人正好可以去开拓新的教会、发展新的事工,让教会更加丰富多彩嘛。这就是1+1大于2的道理吧。

但现实中明显缺少合一的意识,山头林立、各自为政是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呢,或许就是不认识、不熟悉或者不认同,亦或者不信。前者就需要去主动认识嘛,就像交往对象,男生不都应主动吗?如果教会的领袖是姊妹,那可以考虑等一等,不过谁说女性就不能主动呢?女性是否可以成为牧者又是另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反正现实中是有女性牧者的。不主动去认识,怎么了解呢?不认同的原因就复杂了,但是也可以说这是小肚鸡肠、或者说故意找理由不合一。不信就简单了,披着羊皮的狼。

用一个极端一点的想法来说合一。如果我不是异端,那么你不和我合一你就是异端,因为我是主的身体,你不合一就不是耶稣基督的身体。你不合一是悖逆神的命令、是不与主的身体联合,也就是不与主联合,没有与主联合就是没有主,这不是异端是什么。如果你要说我是异端,那么你就要证明改革宗神学(或者其他神学)是异端,因为我觉得我是改革宗。所以,要么你认为别人是异端,要么你自己就是异端。这样来看,我愿意和你合一,是对你的肯定,是对你的爱,即或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也用神的爱来包容你、忍耐你,我真是敬虔啊!这是大家心中所想的吗,除我以外都是有问题的?不如直接打成异端,老死不相往来。免得见面的时候合一吧感觉不爽,不合一吧好像又对不起神。

所以,追求合一是解决当前环境下教会困境的方式之一,也是对神的顺服。如果教会是神的教会,那么就应当为了神更大的荣耀而追求合一。

保持独立

虽然合一,但依然需要保持独立。合一可以联合起来做成独自无力实现的事情,而独立则可以兼顾具体成员的需要。再牛的人也是精力有限的人,众人仰望一人,除非他是神,或者他自以为是神。教会应当分清在什么事情上需要整齐划一,什么事情上不可整齐划一。整齐划一可以在一些基础的、不太具体的观念上,而形式上追求整齐划一会消磨人的感动、限制神丰富的大能。

独立与合一的张力是既保持大家方向一致,也保持各自不同的风格。通常的想法是合一要一起做什么,一起做同样的事情也是最有挑战的地方。除了不认同一些行为外,也有可能不是大家都有做这事的热情与能力。与其规定一些整齐划一的标准,不如在采取限制性的约定,达成一些“不可为”的约定,为以后环境的变化以及将来还未发生的事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沟通。集体的恶是有目共睹的,不单会抹杀掉集体持续改变更新的可能,也会导致热心的好人变为坏人。

在一份简单认信或者简单约定的基础上开始合一,进一步可以约定大家不得相互干涉各自的治理模式,也不得相互干涉各自的财政计划;还可以约定不得强迫要求对方接受各自教义理解和各种观点。

所以,合一也是有风险的,如果因为合一而丧失了神丰盛的恩赐,这也对不起神吧。或者这些“不得”本身就是这样一份约定,这看起来也符合神对人的处理方式,没有单方面的要求人作什么,而是给人以一个约定。

丰富视角

就像前面谈到全职和辅导的两个不同面向,如果只关注全职,那么自然不会因为辅导而产生问题,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若有自身之外的渠道展示出了辅导的信息,那么对于一个正挣扎于全职的个人/教会是否带来更大的挑战呢?或者也可以是一次机会,通过辅导来解决全职的一些臆想。因为有的人全职是一种对世界的逃避,现实中不能合宜地活出信仰,平衡工作、生活与教会活动;或是心理不成熟而激进,信仰片面化,把世界简单对立,没有爱和饶恕。这时就可以先好好门徒培训、做些心理辅导。同时,全职也可以为预备辅导提供一些不同的机遇和条件。

全职和辅导不是唯二的面向,我们身处的世界被神创造和护理得缤纷多彩,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学习和了解的地方。但人力有限,如前所述合一也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给予更多的视角。通过更多视角的补充,或许可以发现不是讲道技巧不好,而是讲员见识内的事列不是听众所感兴趣的、甚至被认为是假大空或低俗的;也可以发现不是会众不热心服侍,而是教会见识有限,限制了圣灵恩赐的发挥;还可以发现原来别人也很敬虔。比如,我不喜欢吃零食(当然实际是很喜欢),讲员举一个主动减少零食来表达悔改的事例并不能让我感动。我甚至会觉得,这是假冒伪善吗?不吃零食都是正常的,减少不还是要吃嘛。

最后,丰富的意思并不意味着每个教会或个体都要丰富。正如保持独立,大家完全可以保持一些既有的视角、长期的传统,只是需要对异己保持开放,要多听满说。这一点在个人身上尤为突出,或许是上了年纪之后才逐渐明白身体的限制,有些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很难改变,或者行将就木只待主恩,没有时间去丰富自身。

总之,教会在模式上有多种可能性,也应当用某类模式进行好坏的评价,这是偏离因信得救的错误。教会可以追求合一以整合并共享资源,为了更好的造就人荣耀神。同时教会也需要保持独立,为了神交给自己羊们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多地体现出神那丰盛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