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17) | 身临其境,圣灵同在

基督徒如何生活于世

字数统计:

作者说要“倾听工作现场的‘神灵之声’”,这是帮助我们改变和成功的方式。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不过就是投身于一线、投身于现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创新和成功。这当然也是事实,一味地在后方思考可能只是胡思乱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林彪元帅在指挥作战时的成功,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前线报数据,各种各样的数据。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就叫做数据分析、大数据管理。虽然没有亲自去到一线,但也相当于是了解了一线的状况。这说明了创新和成功离不开现场。无论是自己去看,还是通过观察收集的数据,都是让人可以真实了解具体状况和问题所在的方法。并且如作者所提到的,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要去改变或改进工作。当这个愿望越发强烈,人变得专注、真诚时才会听到“神灵之声”。那么,是否这样就否定了“神灵之声”的存在呢?或者说所谓的“神灵之声”不过是一种对灵感的称呼。

我想作者真的是说这是来自于神灵的声音。基督教认为,在人信主之后,由圣灵与人同在,时时刻刻地同在。并且,人改变的泉源是圣灵对人的更新。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祷告时,也是圣灵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向神祷告。因此,人是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圣灵的带领——神灵的声音。

那么,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在工作现场(或者说像大数据管理一样,只是实际地观察和思考问题时)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并且专注之后才能听到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凭空出现一个灵感,就带来极大的改变呢?好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什么神不给亚伯拉罕一个相对论的灵感呢?

我想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时机,二是公义。

公义可能最容易理解,神凭什么要给予人一个“突然”的灵感?如果这样,那些专注于工作上付出的人又应该获得什么?

和合本 箴言21:5 殷勤筹划的,足致丰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

神是公义的神,他可以按他自己的心意任意地赐下各种灵感,以彰显他丰盛的爱;但爱不能成为人对神抱有“他可以打破自身公义”的幻想。即使在救赎这件事情上,神的爱也没有让他的公义受到亏损,他的公义和爱在基督耶稣钉上十字架时和谐又高光地彰显出来。如果爱使公义受到了亏损,那么人生将非常恐怖,因为罪就可以任意而行;同样地,如果公义而没有爱,人生也会毫无希望,因为人不能改变死亡的结局。因而,在通常的情形下,当人专注在工作时,由此而获得灵感、听到圣灵的声音就是最合适的事情。

时机可能稍微复杂。它不仅是说恰当的时机才是“在神看来是对人最好的时候”;不仅是说恰当的时机也是为了满足公义;时机可能也是指有限之人能够理解的时刻。

“在神看来是对人最好的时候”可能常常被用作一种对基督徒的劝慰,这种劝慰虽然可以安慰人,但这种劝慰很多时候并不能让人理解,不过是叫人暂时放下对事件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偶尔来一下或许无伤大雅;但若经常如此,那么人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都放弃自己思考和认识,这就等于埋没了神恩典创造的自由意志。这不仅仅是一个人自己放弃的问题,显然也不能承担起神呼召人管理世界的使命。

而人的理解,通常来说也是循序渐进的,就像亚伯拉罕不会明白相对论,看起来爱因斯坦也对量子力学抱有很大的质疑。这和人的聪明没什么关系,而是和时代的知识有关。圣经中看上去也没有跳跃式的理解发生,人们总是在前人和当下的各种因素中更新对神、对神旨意的认识。就像上一篇所说,神在历史中缓慢地展开着他的计划,一点点地更新人们的思想。

这样的方式对人来说其实是一种祝福。如果试想一下,神在一开始就把所有世界的知识给启示出来,那么人就只有什么都不干了,天天学习这些知识。这样人就会脱离生活的实际,启示只会停留在知识层面,不能用生命去经历。而神在历史中,以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之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渐进地启示,那么人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经历。特别对于神的认识,脱离了这些经历,我们可能并不会产生出对神正确而神圣的情感。

或许人们会问一个常见的问题:神为什么不直接造一个明白一切的人呢?还要让人一点点地从0开始学习。不过,世界既然已经如此,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为何神在人们专注的那一刻才合适赐下灵感,而不是讨论为什么神要如此创造世界。我们或许真的是需要暂时承认一些无知和有限,当我们看见道成肉身的耶稣也是从小长大,一点点地更新时,我们可以相信神这样创造的奇妙和美好。

或许神并不希望人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虚无的、不重要的,就像一个游戏一样。当我们玩游戏时,游戏中可能有很多知识(魔法、科技),但这些都是虚假的。即或是有着如同现实世界一样的知识,我们也知道这些知识是客观的,并非是依托与这个游戏。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对他的认识,需要在这个世界当中去经历和体会,因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我们的一生也是真实的,也只有真实,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有所意义。

于是,对基督徒来说信仰(包括生活、工作、娱乐等的一切)就是身临其境,圣灵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