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是这样

作为一间年轻的教会,我们不是大家通常以为的样子,也不想成为那个样子。

字数统计:

Page content

感谢神,我以为这篇内容随着旧网站的逝去而消失,而我大概也没什么动力重新再写一遍。没想到在平板上的浏览器还保持着对原网站文章的打开状态,果断复制粘贴。

作为一间年轻的教会,我们不是大家通常以为的样子,也不想成为那个样子。现如今的这个样子也不完全是为了测试一种符合现状的模式,还是有着一些教会历史的借鉴和圣经依据。随着接触的基督徒越来越多,大概也需要介绍一下我们这样的来龙去脉。

使命

教会离不开使命,也因使命为存在。离开使命,教会就失去意义。我们认为教会最重要的使命是宣教和植堂,为了在地上被神使用,使更多人来荣耀敬拜祂。因此,我们建立教会的思考、设计都是围绕这个使命展开。

名称的故事

教会建立之初没有名字,也没有太在意需要一个名称。那时候有一个微信群,当然也没有名字。因为那时候大家会约一个地方见面,然后再一起去到弟兄姊妹的家里。通常,这个见面的地方就是某某轻轨站。于是每当群里有人问在哪里见面时,答曰:轻轨站见。后来,可能是懒得每次都回答,就直接把微信群改为:轻轨站见。

后来,随着我们参加了一些教会之间的活动,发现没有名字确实不好称呼,取名的事情就提上日程。可能我们都没有太多取名的恩赐,大家想了一些都不尽如意。最后微信群的名字居然被大家一致认可,也算代表了我们的特色和历史。

后来,有一位年轻的弟兄知道我们的名称后,建议我们干脆叫“战舰”,这样看上去好像属灵战争中的精兵,要战胜邪恶,为福音争战。然后,大家也没有反对,这就成为了我们的名字。并且,我们也发现“轻轨战舰”也符合我们植堂的想法——在轻轨站附近建立小型家庭聚会。看起来,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名字了。

城市教会的挑战

在解释我们的策略之前,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们对当前城市教会所处环境的看法。正因为我们所看见的一些城市教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才会采取后续的各种策略。

1、政治环境

用易中天的话来说:现状不可描述、未来无法预测,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我们首要关心的是教会的安全问题,如何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可持续地存在且推进宣教、植堂。

2、城市环境

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据说是特大城市。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多、地广,交通拥堵。主城区从南到北,如果是公共交通,可能要1.5~2个小时。这还是不用换乘的轨道交通。人们上班的通勤时间,1个小时不算多,2个小时也可能。能在40~60分钟就算比较短。城市生活的另一个特点是工作压力大,内卷严重,加班很多。

人们花在通勤上的时间成本很高,如果要在下班后要参加团契、又要照顾家人,时间超级紧张。教会应该建在哪里,可以为哪些人提供帮助?是需要轻轨方便,还是停车方便;是需要便宜的地区还是中心一点的地区;是不带厨房进出方便的商业,还是带厨房的住宅?

3、成员的家庭状况

对于单身的成员来说,因为没有家庭负担,通勤成本或许还可以接受。当初我们一群弟兄姊妹单身的时候,每周可以多达两三次团契,一两次主日敬拜。每个人也并不觉得累,充满热情。但随着大家各自进入婚姻、生小孩,这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家庭的需要,让人很难参加需要出门的线下活动,或许只有等孩子渐长后的多年以后才有可能。

婚姻、家庭及孩子都会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无关人的信仰。如何照顾人们这段人生中的需要,调整教会的活动和讲道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成员的文化背景

特大城市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习惯等等与中小城市、小镇、乡村有着很大的差异。就例如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在教会里吃什么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职业也不同,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或处事方式。有的可能雷厉风行,有的可能比较佛系。同时,每个人都在各种媒体中被影响和改变着。

如何在多样性地成员中建立起敬虔信仰的共同体,并促进大家都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恩赐来荣耀神则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于是,教会在哪些地方上需要统一,哪些地方上不能统一?

5、周边的教会文化

城市中有许多不同风格的教会,有大的、有小的,各自面向的群体不尽相同,各自的神学立场也不同。有的出于宗派、有的则是独立堂会,有的相对传统、有的比较新颖。任何一种形式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也被人所认可。我们如何身处于这样一个多元的世俗文化和教会文化当中?是设立严厉的界线,还是敞开拥抱,或是保持旁观?结合圣经合一与敬虔的命令,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并做出我们的选择?

策略

1、可持续的存在

第一项策略是存在,或者说活着。只有一间存在着的教会才能持续地履行使命,照顾主的羊,持续对外宣教和植堂。因此,我们在2015年开始的时候,选择了小型化的路线。当时已经察觉到外部压力的苗头,因而期待一种相对平安的模型。

安全和可持续事工是我们建立教会比较重视的一点。虽然说凡事都在神的掌控中,但是依据公认的信仰原则,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的责任在于使用神所赐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理性,尽可能努力地来做好神所交托的使命。我们并不反对短暂、激情下偶尔的事工,只是作为教会而非个人,一个可以相对安全又可持续的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信仰、活出自己的生命。因为一个组织的制度或政策,如果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人们可能就会觉得迷茫,到底我应该怎样?

不过,我们也清楚人基于现状对未来的预测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一开始也只想着先做一个十年的计划,过程中再根据今后状况进行调整。

2、非全职、多工人、多样性

小型化带来的第一个挑战是没有办法支撑许多的全职同工,因此我们选择了没有全职工人的模式。既然都需要工作养活自己,那么自然不可能像全职那样投入许多的时间,继而我们选择了多工人一起协作的模式,以分担服侍的压力。非全职的另一个考量是,希望通过这种探索可以营造一种每个基督徒都可以服侍神的氛围。并且,非全职可以使传道人保持与社会的连接,有合适的身份和收入支撑,对福音的传递也有好处。

多工人的第一个矛盾是工人专业水平的有限,但是我们相信真诚地回应神的话语比在讲台上炫技一般的表演更重要;真挚地关心比流程式的探访更建造彼此。这也算是参考了早期教会的模式,一是受专业训练少,二是圣灵感动可以轮流分享。事实也是,真诚地回应经文、分享自己的信仰经历,被一些弟兄姊妹所认可和喜爱。也能帮助人更认识神。何况,一个工人专业水平的提升,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可持续的存在,需要给予将来的工人实践的机会。

我们也设计了多长老模式,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家长制的独裁,产生属灵虐待或走向极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维持教会的多样性,其中特别是讲台信息的多样性。讲台信息多样性的原因是因为考虑到教会弟兄姊妹的多样性,有不同的恩赐、不同的经历,期望通过多样性的信息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而不是只有一个声音,让人以为信仰、服侍、荣耀神只有一个模式。

我们是有意识的进行多样性探索,因为神是丰盛的,其所创造的世界和人也是丰富多彩的。从讲道的内容到风格,从教会服侍同工的构成到表达的神学观点……我们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良心、兴趣、恩赐来服侍神,在各自的领域荣耀神。即使我们自己选择了非全职的模式,认为非全职是当下的最优解,但是我们也支持其他全职服侍的人。

3、注重在个人生活中活出信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每个人的信仰最重要的是自己与神的关系,其次是与他人的关系。

于是,每个人都需要诚实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和神的关系如何,每个人需要对自己的信仰负责。因此,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决定和判断。无论是个人对洗礼、圣餐等圣礼的回应(我们认为信徒皆可参加圣礼),还是个人参与教会生活的频率、方式等。但我们鼓励教会共同体之间的团契。一个人要成长,那么就得承担其自身的责任。脱离了责任的成长只是巨婴。并且我们也不希望每个人的成长都学习和采用教会领袖的模式,由于多样性,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发展自己不同的恩赐。我们希望每个人可以诚实地接纳自己,接纳神恩典下自己的不同,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又一个复制。

(这一点上,许多人并不赞同,认为这样的想法太佛系、教会应多尽牧养的责任。但我们坚持认为就像教育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重要的是要让其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而不是达到父母的某种期望。一个孩子,只有在成长过程中开始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才会真正成为“大人”。这也是神拯救我们的方式,让人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得救、也让人在自由意志的状况下成圣。教会的牧养责任应当有一个界限,我们可以观察人的行为、关心他的想法,但不能强制他必须要如何。界限模糊可能是我们文化的缺陷,导致过分的依赖或过分的管制,该成长的得不到成长,该管理的地方没能很好管理,双方都因期望落空而受伤。信徒失去盼望,牧者陷入无尽的忙碌中。健康的教会,既要信徒的健康,也要牧者的健康,两者共同的健康才能促进教会的健康。)

2)普遍公认的最有效传福音的方式是:关系中传福音。

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建立关系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家庭里,这些与每个人最接近的人通常是各自最能了解和建立关系的人。同时,我们也认为传福音是每个基督徒的责任。因此,为了实践关系中传福音,也就要求注重个人,特别是每个人自己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信仰。

我们在当下的环境下,刻意避免教会集体公开而直接的传福音行为。一是出于存在的考虑,二是基于对关系中传福音的认可,三是避免人们因集体行为而逃避个人的责任。但我们并不认为教会集体应逃避传福音,因而我们让教会集体参与到宣教事工的支持当中,这是在当下环境中合理的选择。我们也不断尝试自我模式的复制和开拓,作为教会集体福音事工的另一种表达。

4、教会在界限中带领

其一是小型化、非全职的教会牧者投入到牧养中的时间精力比全职更有限。在一些非必要事情上,更容易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作为基督徒的原则是婚姻、家庭比服侍教会更加重要。这也同样适用于每个弟兄姊妹,我们并不期望每个人为了更多服侍教会而伤害婚姻关系。其二是每个人应对自己的信仰负责。那么教会就不能为每个人做决定、也不能强制要求每个人必须要做出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我们可以要求大家要敬拜神,但是不能要求大家每天都要具体地花某个长度的时间、以某种具体的形式来敬拜神,以避免人们把敬拜神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形式里。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灵修的方法给大家,但是不能只在教会里仅仅讲一种灵修的方式,以避免人们把灵修局限与某一种方式里。

教会的责任在于人们在一起敬拜的时候,或其他一些共识的活动中维持其适当的次序,并监督这些活动不偏离神的荣耀。也在于保守和传承真道,为人们在各自的恩赐中荣耀神提供合适的可能性和鼓励。因此,我们推行预算制度,不仅制定来年的经费安排,也计划来年大家要做什么。每个人都有份、有责任于教会的发展。

结合前述的多样性和这里的界限,考虑到当前城市生活的特点,我们较少地从教会层面发起一项活动或事工,以避免人们把有限而紧张的时间消耗在看起来不错的“集体生活”上。因此,我们并没有开展太多的神学培训、活动,更愿意在交流和陪伴中促进每个人的成长和服侍。我们鼓励每个人参与教会内、外的各种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神学培训、学习都可以按自己诚实的信仰进行选择。也鼓励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恩赐下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荣耀神,无论是建立教会以外的小组、培训、还是服侍,我们乐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地方提供支持和资源。

5、我们相信讲台的重要性,坚持传讲圣经、且传讲整全的圣经

作为一个基督徒的成长,离不开神的话语。神的话语是整本圣经,而不是某一部分的圣经。神乃是通过整全的圣经进行启示,而不是某一些经文。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成长不是靠灵修书籍来解决其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教会不是一个可供消费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场所。教会的责任不在于此,而是靠神的话语来更新每个人旧我的生命,惟有当圣灵更新的实现,我们才能在当下的各种环境下中盼望神的恩典。因为我们不能解决所有让我们陷入问题的环境,但我们能在所有的环境下依靠神而站立。这可能带来一段时间的困苦得不到解决,我们相信这也是神的恩典。

于是,我们选择释经讲道的方式作为讲道的基本方式,并且刻意把圣经的每一卷书都纳入讲道的范围里。同时,我们也认为讲道必需要接近当下的生活。仅仅是圣经的文字很难触动人的心灵,需要努力顾及人们当下环境中的需要和问题。讲道中,神学原则和实践应当平衡。

我们承认教会在历史中产生了各种教义的分歧和观点,虽然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也接纳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程度的认识。一方面,每个历史争议的背后都有各自复杂的论证和历史背景,不是在当下简单可以消除。另一方面,每个人成为基督徒的过程中都有着一个从零到多的学习过程,对圣经的理解也是逐步加深。再加上人的有限,一些观点和认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我们需要为大家的不同和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时间。每个人有责任依据自己的良心回应神的话语,思辨神仆人的讲道内容。

6、寻求合一、努力合作

作为小型模式的第二个主要挑战是力量微小,人员单一。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资源和人力的事工项目,我们无法独自完成。加上圣经中对基督徒合一的要求,我们选择尊重不同的信仰原则和表达,尽可能地在福音事工上与不同的教会或个人进行合作,以期更多可能地宣教植堂。信徒信经看起来是我们的底线,福音救恩可能是我们的判断标准。

我们希望每位弟兄姊妹都尽可能地多走出去看看,看看其他教会和弟兄姊妹的不同,理解他们不同的原因,从而促进自己和教会的成熟发展。


故事还在发生,未来仍可期待!